成都开启公共文化服务理事会时代

来源: 四川日报网

113家博物馆、6354处不可移动文物、14213件可移动文物……近日,成都推出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数字化平台——锦点,通过网站、手机APP等智能产品,将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压缩在方寸之间。

“我们希望把‘锦点’打造成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首选平台,让它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智慧服务,以科技助力公共文化,在成都文化体制改革中,这只是一个缩影。创新、改革、发展,让这座建城2300多年的古老城市迈开大步,跨越文化新高度。

创新 首创“理事会制度”社会成员超50%

今后,有关文化馆、图书馆的重大事项的决策、管理和监督,将不再由政府主管部门说了算,而是交给理事会来“拍板”。2014年11月18日,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图书馆理事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成都公共文化服务理事会时代的开启,这在全省也是首创。

理事会的成立,源于成都市文广新局对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两馆理事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其中举办单位和政府方代表4人、图书馆和文化馆方代表3人,其余8人均为社会方代表,“社会方代表占有率超过50%,这样的改革力度,已经走在了全国文化系统的前列。”成都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说。

根据《章程》,两馆理事会的职责包括:“审议决定本单位的章程和基本管理制度、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业务活动计划、年度工作报告、用人计划、财务预算方案等,监督管理层执行理事会决议,促进与政府、社会公众等的沟通,以及决定其他重大事项等。”而政府则主抓发展方向、公益使命、法人资格、发展战略等宏观管理。“要让理事会真正肩负起两馆战略决策、监督管理和公共关系三项重要职权,实现独立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并以此建立具有‘成都特色’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成都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道。

 

改革 简政放权大刀阔斧 审批时间缩短10倍

“原本以为网吧开张要等好几个月,没想到许可证5天就办好了,效率非常高。”说起去年9月申办《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经历,成都高攀路的海林时空网吧老板李万军竖起了大拇指。如果时间退回去年9月以前,这张《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办理需要一两个月。

为提高行政效率,去年9月,成都市文广新局正式将“打证权”下放到区(市)县。从2014年10月1日起,凡申请文化经营许可即可到各区(市)县政务中心文化窗口办理,3-5天即可办结,办证时间缩短了10倍以上。李万军也成为成都市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受益人。

“简政放权,关键还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成都市文广新局一位负责人道出改革抓手。为此,成都市文广新局还探索出一套文化市场“三单制”的管理模式,建立“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事情不能办;“准许清单”明确什么可以做、怎么做;“监管清单”明确政府如何进行监管。

此外,从去年7月开始,对涉及的27项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等情况,成都市文广新局还进行了专项清理;行政审批窗口设立“绿色通道”,对符合受理条件的项目,派专人全程跟踪督办。在全年受理结伴检核转办件中,没有出现一起吃、拿、卡、要等违纪现象。

发展 院团改革激发创作活力 新排单项节目170余个

《活在阳光下》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海鸥和别的鸟》获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单位奖、优秀集体表演奖、最佳出品人奖等多项大奖……2014年,成都剧目屡获全国大奖。“捷报频传,是院团改革带来的红利。”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静说。

2012年,成都8个专业文艺院团和市川剧院在全省率先告别院团建制,原成都艺术剧院的歌舞、话剧、杂技3个院团转企成立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以前排戏从任务出发,观众爱看的剧没人演,演出的剧又没人看。改制以后,排戏从观众需求出发,大家的创作热情也高了不少。”唐静说。据统计,2014年,成都各类演出、研究机构新创作生产了包括声乐、舞蹈、曲艺、木偶皮影等在内的单项节目170余个。话剧《春天来了》、新版川剧《尘埃落定》等一大批优秀原创剧目,以井喷之势登陆蓉城演出市场。

改革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歇。“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股份制改革’。”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改造可行性调研报告已经形成,成都市文广新局即将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革工作。 (程文雯 图片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