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莞市文化部门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活动,组织3万多人次的演职人员积极参与,全市实施千场演出任务1000场次,将演出配送到全市基层,受惠群众达100多万人次。这些演出既有市内的文艺精品,又有向市外优秀文艺团队采购的节目,与往年相比有了更多的看点。
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艺人才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共文化科科长许垂龙说,为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千场演出在节目配送和演出团队上注重处理参与性与示范性的问题。一方面要鼓励群众自发性的文艺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千场演出中来,提升千场演出的参与度和受众面;另一方面要发挥示范性,加强辅导和培训,创编更多优秀的文艺精品,发挥文艺精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处理好市内和市外的问题。一方面要整合市内各种资源,挖掘本土优秀文艺人才,另一方面,要整合外部资源,通过扩大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更多市外优秀文艺团队。
2014年,东莞市文化部门对市内外优秀艺术团队进行摸底筛选,最终从33支市内业余优秀艺术团队中,挑选出南城业余艺术团、莞城金韵台艺术团、大朗巷头木偶粤剧团、麻涌镇少儿粤剧团4支具有演出实力及本土文化特色的团队,将其纳入参演扶持范围,并为他们安排了34场演出。此外,还调动了塘厦农民工艺术团参与到千场演出中,分别完成赴韶关交流演出4场、镇街演出6场。东莞市文化馆还统筹安排了32个镇街节目在都市彩虹剧场开展定期轮流展演,积极推动部分镇街开展交流巡演。
根据各镇(街)上报的演出需求,去年由东莞市各镇(街)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自主策划实施演出共654场。与往年不同的是,2014年的千场演出适当调配了演出补贴经费,区分精品场次和普通场次,合理分配演出资源。在总的补贴资金、演出场次不变的前提下,对演出补贴经费进行了调整,各镇(街)有了更大的灵活度。
面向全国招标引入优秀文化资源
有不少群众曾经反映,市内演出团队演出的部分节目内容、形式单一,质量与市外演出团队有较大差距,看多了就腻了。为此,2014年,东莞市千场演出继续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扩大采购范围,从向市内采购扩大到面向全国招标,引入文化资源的范围更广。这是2014年千场演出的一大亮点。
与此同时,东莞还积极落实莞清、莞韶文化合作交流工作的部署,赴清远、韶关实地挑选市外团队的参演节目,安排了50场吸引市外优秀文艺团队参与演出配送。
许垂龙表示,通过引进外市的优秀文艺团队,给市民带来了新鲜的文化产品、新的视听享受。与此同时,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激活了东莞演出市场的活力,有助于带动本地文艺团队提高水平。
在2014年下半年千场演出绩效考评会上,参评代表一致认为,2014年的千场演出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东莞市文化馆活动部主任孙晋南说,2014年的千场演出丰富多彩,相比前几年,看点更多了。
建立项目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为保证千场演出的质量,东莞市文化部门建立了常态监督机制,要求各参演单位提前制定演出计划、定期上交反映演出实绩及效果的视频、图片、调查问卷等资料。同时,加强实地督察,由文化馆、镇街文广中心组织人员到演出现场进行督察,并在现场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查核及评分等方式对演出质量进行评定。
为强化项目效能评价,全面把关各单位活动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针对活动实施后提交资料种类多、体量大的难题,去年11月底至12月初,东莞市文化馆首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第三方参与千场演出的资料审核工作,重点审查了千场演出的演出录像、现场照片,及节目单、现场调查问卷,全面而客观地体现活动成效。
东莞市的千场演出还建立了以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项目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由东莞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文化志愿者、文化管理员等成员,在年中及年末分两次对全市各参演单位组织演出的录像、演出现场进行随机抽查和评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将结果向全市各镇街、各中标单位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