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市民文化节家庭阅读大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晒藏书,说故事,传温情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时光在春秋、唐宋和现代间穿梭,手中书籍的样式在改变,几代家庭灯下阅读的宁静温馨却始终不渝。1月17日,201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收官大赛——家庭阅读大赛展演在时空交错的阅读场景中拉开帷幕,通过“春暖花开的书房”“经典相伴润心灵”“乐读爱家添梦想”3个板块,展示出上海不同家庭的阅读故事。

上海市民文化节家庭阅读大赛由上海市宝山区主办,以家庭为单位报名参赛,通过街镇、区县、市三级评审,评出“百个优秀市民阅读家庭”,展现了上海市民的阅读文化和人文思考,激发了广大市民的阅读热情,促进了全民阅读风尚的进一步形成。

柜中书:文史类藏书“一马当先”

“瞧瞧我家的读书环境、晒晒我家的读书清单、亮亮我家的读书宝贝、听听我家的读书故事、看看我家的读书成效”,参赛家庭被要求从这5个环节通过PPT制作、VCR拍摄、文字撰写等形式展示风采。“赛制设计将抽象的‘阅读家庭’概念化为具象的呈现方式,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上海市读书指导委员会原副主任、决赛评委陈振民说。

区别于五花八门的读书比赛,以“家庭”为单位的参与形式及全面的展现环节,仿佛邀请人们踏入千家万户,一览其书房魅力,这其中既有具有收藏价值、纪念意义的书籍,也有娓娓道来、令人难忘的读书故事,更能感受到读书之风在邻里、社区间的传播。

嘉定区钱家村村民唐福青家中收藏图书、杂志逾2万种,足够装满载重10吨的货车;奉贤区沈吉明家的书房宝贝是清道光七年官府刻本《康熙字典》和1935年版袖珍《英汉字典》;虹口区李东昕因钟爱《风雨忆故人》而与妻子在书城结缘,婚后又在书展上遇到作者文洁若,意外获得题字祝福;静安区八旬老人张学敏成立联业读书楼组,组织邻里共同阅读、相互借阅,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

参赛家庭的藏书量从几百种到数万种,也让主办方有机会做了一次难得的统计。数据显示,收藏量最大的文史类图书成为市民阅读的第一需求。有些家庭的收藏和爱好或与职业有关,如连环画、音乐、医学、科技等,占有不小比重的童书则体现了上海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文史类藏书‘一马当先’,这说明我们的市民不再是‘小市民’,而有了关心人类和社会来龙去脉的胸怀。”陈振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