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为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成,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可以说,现在路径已经明确,目标已经在望,但是不等于可以不经奋斗而安然抵达。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进行科学规划与战略性整合,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现代化进程中,在文化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主导性部署,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安排。根据立法计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列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并已展开立法调研。可以说,党和国家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系列重大行政行为和立法部署,从多个层面体现了与人民利益和国家需求的高度一致性。

以人民为中心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与归宿。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大规模经济建设,我国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根本改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调整与改革并行、速度与效益兼顾的新常态。这个阶段的人民需求,已经历史性地进入到需要全面获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以增加人民幸福感、增强全民族文化竞争力的新情境之中。人民的需求就是国家的取向,这是人民国家、人民政权的不二选择。在这个基本出发点上,任何的迟疑与慢作为,都是对群众利益的漠视,也是对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应有发展重点取向的无知。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主导是行为特征。所谓主导,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先导性配置与有效性利用。环顾世界,由于公共文化服务天然具备的公益性与非营利性,各国都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责任主要归于政府。除了投入以外,在规划、管理、延伸性和持续服务方面,都作为一项长远的政府行为予以强化。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达的国家。我国在强国之路上,必须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短板,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战线工作人员必须明白在心,付诸行动的一个重大理念。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是与文化作为一种消费行为的草根性结合在一起的。人民需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贴近服务、系统性服务,这是担任构建任务的责任主体必须要记取的要点。以往,我国也开办了不少以部门所有为特征的公办文化服务项目,但其中一些项目相互割裂、各自为政,往往把谁是服务者、谁是被服务者的关系搞颠倒了。因此,在新一轮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要打破各种壁垒、破除部门利益格局,以新理念激发新活力,以人民的满意不满意作为建设成果的唯一评价标准。

社会参与和共建共享,这既是效率原则的体现,也是监督机制的运用。只有社会多种资源和多种力量的直接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才能够把短板逐一补接到位,使服务端口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门连接到百姓的家门口,并且在灵活管理、经常维护和持续运行方面,得到活力四射的民间力量支撑。管理与经营在许多文化服务项目中是结合紧密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正是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任务紧迫而光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成,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可以说,现在路径已经明确,目标已经在望,但是不等于可以不经奋斗而安然抵达。在这方面,需要运用更加精心的谋划,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协调的意志,在建设中服务,在服务中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