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田野的文化传播者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谭志红2月15日晚,广东省德庆县回龙镇文化站站长冼桂荣结束了对该镇春节元宵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的节目辅导,回到家中已是晚上8点多。30年来,冼桂荣一心扑在基层群众文化事业上,像这样早出晚归,他已习以为常。在各乡镇(街道),有许多像冼桂荣这样默默奉献的文化站站长,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田野上的文化传播者”。乡镇(街道)文化站面向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层文化站被当做是“清水衙门”,不少文化站曾长期处于“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尴尬境地。如今,广东已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1599个,达标率已超过80%,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上,文化站长们带着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满腔热情和默默奉献,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广东省文化厅与羊城晚报社联合发起了“寻找最美文化站长”活动,带领人们了解文化站长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用爱和执著谱写基层文化工作的动人之歌在各地推荐的60多名“最美文化站长”候选人中,绝大部分在基层文化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20年,有1/3的人担任文化站长超过10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这个有些寂寞有些清贫的岗位上一干几十年,从满头青丝干到两鬓华发,从文化战线的“菜鸟”变成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行家能手,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对文化工作的那份执著的爱。他们用热情改变了基层文化工作落后的面貌,用爱和执著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歌。今年60岁的杜康来从1976年3月起就担任雷州市东里镇文化站的站长,一干就是39年,是广东省担任这一职务时间最长的站长。他是独子,上有年近九旬的慈母,中有患18年糖尿病的爱妻,下有待业的子女和年幼的孙子。尽管如此,他从不因家事影响工作。39年来,在杜康来的带领下,东里镇文化站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广东省二级文化站。由于长期操劳,杜康来去年曾两次在文化站上班时晕倒。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也不请假到医院检查医治。珠海市桂山文化站位于远离大陆的海岛上,站长徐新建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0年。早年由于海陆交通极其不便,他经常半年都不能回到数十公里之隔的家,半年里难见亲人一面。他将长辈的一句“年轻人干多一点不怕死”作为座右铭,将青春奉献给了海岛。在徐新建的带领下,桂山文化站经历了从不达标到省百佳站的五级跳。翁源县坝仔乡文化站站长刘后太曾在坝仔文化站工作20多年,后来因为工作调动,他离开文化站。2003年,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回到坝仔文化站。当时的坝仔乡文化站破损严重,又没钱装修,刘后太自掏腰包拿出5000元给文化站粉刷墙体、装修,使文化站面貌焕然一新。他又把在服装厂上班的爱人叫到文化站,不拿工资帮文化站搞卫生并管理图书馆。近年来,由他牵头组织了一支有100多人的民间文艺表演队。有人不理解,说他不缺钱、不图钱,不如在家享清福。刘后太说,文化工作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看到群众有戏看、农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就感到开心、幸福。在这些基层文化站长中间,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余曼屏从1996年开始担任台山市白沙镇文化站站长,白沙镇360多个自然村中,到处都留下过她的脚印;卢道贵从1991年起担任信宜市大成镇文化站站长,在粤西第一峰大田顶山脚下默默守望了27年;揭阳市榕城区仙桥街道文化站站长杨继波曾被人当做“傻子”“疯子”,但他说这是他喜欢的职业;茂名市电城镇邵叔铿年过六旬,长期在基层文化战线上工作,如今已退休,本可以颐养天年,却依然担负着文化站长的重任……就这样,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文化人生。江门市江海区江南街道文化站站长何为民常说:“我只是文化线上的一头老黄牛,尽我所能为群众的文化工作多出一份力量。”这一句话,道出了这些文化站长们的心声。用坚持和创新开拓基层文化工作的繁荣之路文化站长是基层文化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和具体执行者。面对基层文化工作缺场地、缺经费、缺人手的困境,他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方法,开创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新天地。汕头市金平区石炮台街道文化站长黄佩珠是一名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兵,在街道文化工作岗位上工作了30年。她刚接手街道文化站时,街道文化站一穷二白,场地、设施、人手、资金,什么都缺,她就是一个光杆儿司令。黄佩珠没有气馁,她一方面争取街道领导支持,另一方面多方奔走反映情况,加班加点是常事。在她的坚持下,文化站从无到有,如今已达到三级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完善,组建了10多支文化队伍,形成了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文化站有一座4层楼高、占地11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影剧院、曲艺社、藏书室、阅览室、展览厅等一应俱全,是当地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去处。而在1992年,安塘街道文化站只有一间5平方米的旧瓦房,一张桌子、一台风扇成了文化站的全部财产。这种巨变源于文化站站长陈仕立的多方奔走。1993年,陈仕立到安塘文化站工作后,决心改变文化站的落后面貌。他多次向街道办申请建设综合文化站,并最终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2004年以来,安塘街道综合文化站先后被评定为一级文化站、特级文化站。一部坏相机、一个装有23张发霉相片的档案袋,这就是2002年李健康接手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文化站的全部家当。那时的三灶文化站真是一穷二白,更不要说办公楼了。李健康的心一下子凉了,是维持现状、不理不睬,还是迎难而上创一番事业?他选择了后者。经过半年的摸底工作,李健康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建立了文化档案室,又抓住创建广东省特级文化站的机遇,建起了文化站。2004年,三灶镇文化中心被评为珠海市首批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广东省一级文化档案室、广东省体育节先进单位。德庆县回龙镇文化站站长冼桂荣有着与李健康相似的记忆。30年前,当他来到回龙镇文化站工作时,只有一枚公章、一张破桌子、一个人。从申请经费到策划活动、组织人手等,都是他一手包办。在他的努力下,2000年7月,回龙镇文化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成为群众进行文体活动的好去处。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南粤大地的基层文化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文化站拔地而起,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了群众家门口。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老百姓正在共享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文化因子正在大街小巷和田野乡间蔓延,文化站正如广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颗颗珍珠晶莹璀璨。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