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图书馆数字阅读体验厅互动学习市民们观看元宵节文艺演出留守儿童参加免费声乐课培训万天伦 华剑隽北碚区位于重庆市缙云山麓、嘉陵江畔,是国家开发开放战略——两江新区和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幅员7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万。北碚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资源丰富,曾举办过全国城乡统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论坛、首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等重要会议和大型活动,并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区等称号。扎实创建 成果显著近年来,北碚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重庆市委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013年,北碚区获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在国家、重庆市创建领导小组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全区上下积极参与,扎实工作,示范区创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2014年底,已完成《北碚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分解指标59项,规划落实率达到72.8%;对照文化部中期督查重点项目和指标(西部),梳理自查7类24项指标,中期督查优秀率达100%。探索创新 亮点凸显北碚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随着两江新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也不断提速。北碚区的城市和农村、新城区和老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布局、服务手段、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因此,北碚区创建示范区的着力点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这与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属性和政府公共服务公平正义的要求高度契合,也将对全国同类型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基于此,北碚区立足“七化”逐步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难题。立足便利化,完善设施网络。针对北碚“五区四带”发展定位,按照“圈、带、点”建设思路,科学布局区、镇(街道)、村(社区)、户(院、馆)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力构建城乡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一是完善提升文化服务圈。新建成区博物馆、美术馆,提档升级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在全市率先完善“文图博美影”区级服务体系。二是创新打造文化服务带。按照“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夯实终端文化服务点。扩大城乡有效覆盖,在农村完成300户文化中心户提档升级改造;在城市小区、企业厂矿及有条件的文化经营场所建成20个文化生活馆。立足均等化,增加文化供给。面向城乡、面向特殊群体增加文化供给。一是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民间艺术迎春会演、镇街文体大联谊等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搭建百姓大舞台。二是重点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针对留守儿童,镇建立3个培训基地,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少儿集体阅读等儿童文化活动。针对老年人,依托区老年大学,开展舞蹈、声乐等专业课程培训,让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常年走进区敬老院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表演等老年文化关怀活动。针对残障群体,在图书馆开辟视障阅览室,配置多功能阅读器和多媒体阅听设备,购置盲文读物3000余册;注重与区特殊教育学校合作,策划开展“文化助残·放飞梦想”等系列活动。将农民工文化服务纳入重要保障范畴,每年开展“农民工数字家园”技能培训、专场文艺演出等。立足社会化,促进多元发展。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融合体制内外公共文化资源共谋发展,形成合力。一是整合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与原区体育局,成立北碚区文化委员会,实现全区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和场馆资源的统筹整合协调。二是制定出台《北碚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北碚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和《北碚区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创建以来,政府已购买120场文艺演出送进田间地头、社区院坝、工厂学校等。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整合工青妇、教育等资源,探索实施部分公益性场馆免费开放,已建成天马村、新房子社区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四是建立北碚区文化馆文艺志愿队、区图书馆小志愿者服务队等多类文化志愿者队伍;与中华职教社、西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三方合作共建“‘兼善’文化课堂”项目,建立基层文化志愿服务点;开启与碚城义工、作孚学社等团队式志愿者服务合作的有效模式。五是培育和发展文化非盈利组织,建成一批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生活馆并发挥效益;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冠名、捐赠、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活动举办,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逐步形成。立足数字化,创新服务方式。北碚区在破解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难题中,针对区级文化阵地服务不能有效覆盖的实际情况,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模式,打造市民数字文化生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研发北碚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碚壳”平台,整合区“文图博美影”数字资源及工青妇、高校等部门公共文化资源,采用全媒体发布方式,有效缩短实体馆与城乡居民的服务距离,扩大实体馆服务半径,为市民打造可移动文化场馆。二是承担全国首个数字文化馆试点任务,创新网络视频直播与阵地培训同步实施,突破实体馆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提供实践示范和经验借鉴。三是建成重庆市首个数字图书馆阅读体验厅,推广全新阅读方式,提供海量数字图书资源,打造文化北碚数字化服务多种模式。四是实施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试点建设,完成各镇街设备安装和使用培训工作,2015年将在重庆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五是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图书借阅通借通还“一卡通”服务全覆盖,并向有条件的村、社区、文化大院等终端服务点延伸。立足专业化,夯实队伍建设。一是在全区总体编制只减不增的大背景下,北碚区委、区政府为区文广新局新增人员编制11个,为每个镇街配备3至9名文化专干,为每个村、社区落实1名文化管理员。二是联合西南大学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公共文化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参训学员参与并完成公共文化政策体系研究丛书之一——《中国公共文化百科全书》基础编著工作。三是与北碚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联合利用“文化北碚春雨工程”人才培训项目,每年对系统内文化干部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培训,该项目被重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市100个重点人才项目之一。立足特色化,传承优秀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一是挖掘北碚乡村建设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作孚精神“从娃娃抓起”,区博物馆计划开展“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二是注重非遗保护与传承。编辑出版北碚区第一部非遗经典工具书《北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并建成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数据库,便于非遗项目的传播与保存。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在辖区每个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立足制度化,强化顶层设计。针对北碚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从统筹大文化和服务标准化两个方面进行破题,开展北碚区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研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底线标准。目前,已形成《城市化进程中北碚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研究》报告;研究制定《北碚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等相关政策文件。2015年,还将出台《北碚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服务规范》和《北碚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实施规划(2016-2020年)》,力争为全国同类地区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攻坚克难 完成任务目前,虽然北碚区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创建工作还任重而道远:一是基层文化阵地服务效率还不够高;二是城市新开发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较缓慢;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社会力量参与长效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理事会制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作者就职于重庆市北碚区文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