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华灯初上。6月24日晚7时,民权县人民艺术中心内已经坐满了前来看戏的群众。由民权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专项工作领导组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这场“唱响绿洲 擂动民权”全县首届戏迷擂台赛晋级赛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群众观看。“这台大戏演得多好,俺小区里在家打麻将、喝闲酒的少了,大家伙都看戏来了!”刘先生乐呵呵地说。
自2014年6月,民权县不断探索完善“三区”人才专项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已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惠及全民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唱响了时代主旋律,为该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精心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添活力
民权县高度重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的实施,县主要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参加“三区”人才专项工作例会,有效地促进了该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顺利开展。为确保“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落到实处,在探索中逐步建立完善各项服务体系,该县在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还分别成立了督查工作领导组和财务监督领导组,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今年,该县还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按地域将全县划分为9个单元网格,由文广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1个单元网格,形成全县2个街道办事处、17个乡镇的下派人员网格化管理,促进同等地域文化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提高了乡镇公共文化的活力。
发挥优势,创建“草根”文艺队
“三夏”期间,该县庄子镇逍遥社区的大街上早早站满了人,由下派文化工作者李刚指导成立的 “草根文艺宣传队”组织的每周公益演出如约和村民见面。
“竹板打,响连环,我给大家来宣传;麦收季节快要到,秸秆禁烧最重要……”一位宣传队员自编的“麦季防火快板书”让农户们在笑声中强化了“秸秆禁烧”意识,将演出推上了高潮。一位村民边看演出边往家里打电话:“热闹得很!俺巴掌都拍红了,都快出来看吧!”
“可别小看这支‘草根’宣传队,宣传作用大得很嘞!”该镇文化站站长陈伟笑着说。
该县下派文化工作者在对受援乡镇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培训、组建当地艺术团队以及体验生活、开展创作等形式,提升各乡镇民间艺人的文化业务水平。截至目前,已陆续投入资金10余万元,在乡镇举办文艺培训、技术切磋等活动11场,培养文艺骨干80余名。同时,下派文化工作者还积极发现、挖掘、抢救富有特色的地方文艺,对一些濒危的民间剧种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如该县二夹弦剧团演员少,演出难以完成,下派工作者多次在周边寻找有戏曲爱好的中青年民间艺人,引导他们学唱二夹弦,确保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筑巢引凤,文化活动有空间
平台搭好了,文化工作者才有舞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启动以来,该县积极完善乡镇、特别是村级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去年,该县整合涉农文化建设资金,投资35万元为7个乡镇文化站配备了投影仪、电脑、音响桌椅,多功能一体机等16种设备;并投资215万元新建了南华社区和花园、双塔等9个农村社区的文化广场。今年,又准备投资近百万元,在白云寺镇、野岗乡等5个乡镇建设5个农村社区文化广场,同时,为3个乡镇的农村社区文化广场配备一批文体健身器材。
7月5日,在双塔乡秣坡村社区广场,广场舞蹈队的队员们正跳着集体舞,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优雅的舞蹈,让年过半百的王美丽看起来年轻了许多:“自从俺庄有了文化广场之后,我们活动有了场所,还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既锻炼了身体,又沟通了感情,我们感到很幸福。”
该县程庄镇程东村的张玲老太太爱热闹。自从村里建起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文体队,加上县里经常“送戏下乡”,张老太太几乎没消停,心情愉悦了,身体愈发健康,逢人就夸“文化惠民”政策好。在该村宽敞的文化健身广场上,老人们面带笑容坐在一起唠家常,小孩们在嬉戏玩耍,农闲的村民玩起了篮球比赛……村民幸福生活的场景,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祥和的画面。
近两年,民权县斥巨资启动建成庄子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人民艺术中心、体育馆、奥林匹克公园等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基础设施,为今后该县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和支撑。
发挥专长,各项培训有人带
文化市场大繁荣,“三区”人才当头功。该县“三区”人才、图书馆馆员赵荣华经常巡回为下派乡镇开展农家书屋整理分类图书,培养村里的图书管理员学会基本的图书分类整理,受到群众称赞;“三区”人才、文化馆国家三级演员张萍主动在下派乡镇开展戏迷培训,从戏曲基本功入手,从简单的戏曲身段模仿,到戏曲唱腔学习,手把手培训,一年多时间,打造了一支民间“草根”剧团,并在全县开展演出10余场;“三区”人才中有文物知识专长的同志经常在所派驻乡镇开展文物知识普及培训,有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经验的同志扑下身子协助乡镇文化站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通过这些交流和培养,该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仅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还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展现了文化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
下派到各乡镇的文化工作者,同时担负起基层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的工作任务,每年6000余场的公益电影深受农村群众欢迎。龙塘镇郑寨村村民冯世民说:“县里的同志来放电影让我们学会了庄稼怎么种、家畜怎么养,真好!”
创新发展,“种文化”硕果累累
规范整改文化站18个、农家书屋528个;组织成立由民间艺人组成的民间剧团3个,为1000余名农村民间艺人建立了档案;分类整理农家书屋图书15万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0多场……这一串串数字,是该县下派的文化工作者在基层结出的“硕果”。该县通过下派文化工作者的辛苦工作,把文化的“种子”撒进农村的沃土,使“种文化”成效明显。眼下,基层群众当中的民间艺术、业余文艺骨干,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有一部分成了农村成长起来的、群众认可的“草根明星”。
“群众自己演,演给群众看”,正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生命力所在。“群众文化怎么搞,我们自己最清楚。现在出于爱好,农闲时凑在一起唱唱戏,大家伙儿自己舒坦又高兴。”该县派驻到人和镇的文化工作者马福莹说。经常参与文化活动表演的该县文艺演员武晓霞则发自内心地说:“以前感觉舞台很遥远,现在觉得舞台就在脚下。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也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宣传自我的大舞台!”
为使“三区”人才文化工作“后劲”不断,该县今年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名具备专业技术的大学生,组成文化志愿者小分队在全县开展志愿服务,参加今年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注重创新,主动适应新常态,促进民权‘三区’人才文化工作提升出彩,用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该县文广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锦传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