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故事会表演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岳阳古称巴陵,悠久的历史为其留下了灿烂的非遗,其中,岳阳“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此外,岳阳还拥有6项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非遗、30项市级非遗。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岳阳市加大保护传承力度,依靠群众力量和民间资源推动非遗的活态保护和传承,让源自民间的古老巴陵非遗造福岳阳百姓。
拉近非遗与群众间的距离
7月3日,记者在位于岳阳楼区洞庭街道的洞庭渔歌传习所内看到,当地的群众传习队正在进行“渔歌互答”的排练。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洞庭渔歌这种由渔民口头创作和表演、以即兴抒怀和传授捕捞知识为主的欢快民歌形式,近年来随着渔民数量的锐减和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世,面临着传承危机。洞庭街道是洞庭湖渔民上岸的主要聚集地,经过市、区、街道几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洞庭街道新建了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洞庭渔歌传习所。负责传习所相关工作的洞庭渔歌传承人陈岳林介绍:“我们组建了5支洞庭渔歌传习队,共计300多人,主要是当地渔民,还跑遍了方圆百里的水域,搜集了200余件与渔民、渔歌相关的实物和文献资料。”
岳阳市自去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批非遗传习所,主要涉及洞庭渔歌、长乐故事会、巴陵戏和平江九龙舞等10多个非遗项目。“传习所主要面向群众开展非遗的宣传、展示和传习活动。”岳阳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周武说,“目前,洞庭渔歌传习所和长乐故事会传习所已建成开放,其余的也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开放。”
依托民间力量扩大非遗传承
据周武介绍,目前岳阳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8人、市级传承人21人,以非遗传承人和各级非遗工作者为基础,岳阳市积极组织培训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团体带头人,壮大非遗保护传承队伍,并通过这支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培训和展示展演活动。
“以巴陵戏的传承为例,我们把民间的巴陵戏票友组织起来,成立了巴陵戏票友会,目前会员约50人。由巴陵戏传承人每周定期赴票友会培训,再由经过培训的票友对各自带领的民间巴陵戏剧团或戏友圈子进行指导。”周武说。
目前,岳阳市每个非遗项目都制定了五年保护传承计划,积极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等传承活动,建立了非遗进校园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确立了岳阳楼小学、岳城小学等非遗传承学校,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表演陶醉了十里八乡
有着千年历史的湖南省级非遗平江花灯戏近年来扎根平江县城乡,深受百姓欢迎。除1个专业剧团外,平江花灯戏民间剧团发展也如雨后春笋,总数近百个,其中已登记在册的36个,还有很多民间花灯戏团体也提出了登记申请。据统计,平江县民间艺术团体每年演出花灯戏1000多场次。长寿镇花灯戏剧团团长吴志红告诉记者:“在平江县,很多婚庆、店庆这样的热闹场面都能看到花灯戏的表演,我们团一年要演上百场,淡季时每月也有十五六场演出。”
除了注重非遗项目本身的传承,岳阳市还积极培育非遗的演出市场和传承土壤。在岳阳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小剧场,由岳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广新局打造的“幸福岳阳一元周末剧场”每周末都吸引了许多市民看戏。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根据观众的喜好,复排了《三娘教子》、《审刺客》、《刘备招亲》等10多个大型传统剧目。如今,“一元周末剧场”已成为“戏迷叫好,剧场叫座”的文化惠民演出品牌,活动开展2年多来,累计演出100多场次,培养了一批喜爱巴陵戏的固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