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200余支群文团队各展魅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老战士艺术团为社区居民演出

徐 超 李协萍

江城六月天,人在炉中行。中午一点钟刚过,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的排练厅、大众琴房、综合教室、白云社等免费开放场地就陆陆续续迎来了好几支文艺团队的排练。在大排练厅排练的荷花龙艺术团是一支有着80余人的舞蹈队,一位67岁的团员说,艺术团已经成立10余年了,主要以民俗演出为主,奖项都不知道拿了多少回了,话语间洋溢着自豪。当问及这么热为什么还要坚持来排练时,他说:“一来这是大家都喜欢的事情,二来艺术团有艺术团的规章制度,而且文化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免费场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说着,他指了指排练厅里的《文化馆活动场地免费开放时间安排表》,只见从周一到周日的每个时间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艺团队排练的时间,5个排练厅每个每天3场,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半都没有空闲。

江汉,因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而得名,虽然面积仅33.43平方公里,却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历史上曾有着“千樯万舶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盛。深厚坚实的历史根基,铸就了江汉独特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坚持不懈对文艺团队进行管理和打造,是江汉区在探索如何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达到较高均等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又一个举措。武汉市江汉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区共有200余支群众文艺团队,队(团)员近万人。江汉区文体局充分利用文艺团队资源,在全区举办了“百团千场”文艺演出、“116”行动(江汉区有116个社区)、“菜篮子”工程(群众点单、政府买单)等各类演出,让文艺活动走进每一个社区。

不过,如何加强基层文艺团队的管理,整合、利用好各种资源,提高基层文艺团队的艺术素养,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重大课题。据了解,江汉区近几年以文化馆为活动阵地和抓手,对文艺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等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制定《江汉区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每年投入30余万元,对优秀文艺团队进行奖励、资助,拿出财政资金,提档升级文化活动阵地设施,常年为业余文艺团队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组织业余文艺团队编排精品文艺节目,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通过综合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节目指导、参演示范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团队的文艺理论和创作、演出水平,打造出江汉荷花龙艺术团、千人太极功夫扇表演队、戏鼓表演艺术团、超越舞蹈团、江汉国剧社、江汉区民间艺术家协会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精品文艺团队,培养出了一大批基层优秀文艺人才,形成了具有江汉特色的公共文化品牌,在实现“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据江汉区文化馆馆长鲍俊国介绍,江汉区文化馆现有馆办文艺团队28支,其中戏曲团队8支、舞蹈团8支、器乐团6支、合唱团3支、时装团2支、曲艺团1支。这些团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社会影响,是文化馆重点扶持培养的业余文艺团队,经常深入街道、社区参加公益性演出。文化馆在努力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在管理上也做足了功夫:不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排练场地,还制定了文艺团队管理规定、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对团队的建制、团长资格、演出活动的流程、参与公益演出的场次、文艺成果、档案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文化馆还定期对这些文艺团队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他们的文艺作品“要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江汉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以及文化馆对各文艺团队定期进行考核奖励,并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重点补助那些经常开展文化演出活动的团队、作品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团队和参加市级以上赛事并获奖的团队。

据江汉区文化馆的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馆办文艺团队下基层公益演出活动共111次;从2011年至今,馆办文艺团队在各级各类市级以上的文艺比赛中共获83个奖项。在不断的演出中,每个文艺团队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荷花龙艺术团成立10年来,排演了大量舞龙、锣鼓民俗表演节目,在武汉市的舞龙大赛上,年年都获得大奖;将军管乐团10多年来也一直活跃在武汉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编排了很多有水准的管乐作品,还参加了第十二届广州国际管乐演奏大会;江汉环保乐团则以环保理念为准则,团员们使用的乐器全部用废弃的生活用品做成,表演的节目也多以环保为题材……各种风格、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构成了江汉区的基层文艺力量,在当地的群众文化舞台上展示着各自的魅力,也为百姓们带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