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成了戏曲课堂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李建华正在用幽默的话语纠正一个孩子的念白发音 黄思宇 摄

本报记者 洪伟成 实习生 黄思宇

周日的上海沪剧院很忙。7月26日,记者走进沪剧院一间排练房,正赶上“沪语训练营”提高班的一节课程,15个孩子围坐着并跟随他们的老师——上海沪剧院知名演员李建华练习沪剧唱腔。据了解,上海沪剧院“沪语训练营”自启动至今,每个周日都会针对“沪语训练营”的基础班、提高班和明星班开设课程,上、下午共4堂课,每堂课时为一个半小时。

课堂间隙,孩子们喜欢腻在李建华身边说这说那。“这一年,成果丰硕,超过我们所有人的预期。”李建华感慨道。去年6月7日,上海沪剧院“沪语训练营”举行开学典礼,报名参加的孩子们经过试听和考核后,有30多位来自全市各区县、年龄4至11岁的孩子成为了首批小学员。“沪语训练营”以沪剧院的优秀演员和电视、广播节目的沪语主持人为师资,用沪语方言教学,玩弄堂游戏、唱沪语童谣、习海派礼仪、听沪剧唱段、演经典沪剧……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到带领孩子们走进沪剧之门,1年来,有超过5000名的孩子来到训练营,近300名优秀学员通过考核成为沪语训练营的正式学员,并接受系统培训。

近年来,为了修复沪语方言的生态环境,上海的公共交通启动了沪语报站、市民文化节开设了沪语演讲大赛、电视和广播媒体推出了沪语专题节目……适时开办的“沪语训练营”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儿童身上,期望对沪语文化的推广能从娃娃抓起。“之所以称为‘沪语训练营’,本意是利用沪剧院在沪语上的专业为沪语文化传承尽些职责,后来我们尝试着发挥特色,将沪剧这个本土文化注入教学,反响和效果都很好。”李建华介绍,“通过对孩子们在语言、表演、形体等方面的立体式训练,使孩子们爱上了方言,更懂礼仪了,也开始看沪剧,甚至能煞有介事地评论几句了。”

6岁的毛珺宜在课堂上表现突出。“她自己很花功夫,回家也继续练习。” 毛珺宜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该上小学了,在班级见面会上是全班唯一一个用上海话做自我介绍的孩子。来自新上海人家庭的周司晗头两次上课时,一轮到她念白就会哭,这对她而言完全就是一门陌生的语言。家长帮着把老师的授课内容录下来回家让她温习。周司晗的舅舅从小在上海长大,现居国外,她便用微信和舅舅交流,你一言我一语地纠正自己的读音。在开班一周年的汇报演出上,周司晗不仅参加了集体节目,还在表演沪剧《罗汉钱·赠钱》中担当主角。

不久前,上海沪剧院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沪语训练营”一周年汇报演出,近200名训练营小学员登台表演,音乐厅礼堂满座。汇报演出中,学员毛珺宜彩唱的《瑞珏·洞房》和朱宪昊彩唱的《甲午海战》“茫茫大海”选段尤其精彩。据主教老师、国家一级演员吕贤丽介绍,这两个孩子只学了半年,就已演得字正腔圆、有模有样,这两个节目还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中播出了。值得关注的是,当天的演出门类不局限于沪剧,更有水袖舞、沪语小品、独角戏等多个门类。李建华说:“沪语训练营并非挑专业演员,它应该是培养兴趣的、轻松快乐的、因材施教的。有的孩子善于说,有的善于唱,有的善于表演,训练营的课程引导孩子发挥自己所长,这个舞台是百花齐放的。”

“有几个小苗子唱得还真不错。希望这批学员通过学习能走近沪剧,喜爱沪剧。”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这一年的教学成果也颇为满意。她说:“一个剧种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有演戏的人,也要有看戏的人。20年后,现在的孩子们将会成为沪剧的主力观众。‘沪语训练营’不仅是对孩子们自身的塑造,对沪剧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广。孩子们学习沪剧也带动了整个家庭了解沪剧、喜欢沪剧,这无疑是培养沪剧新观众的一个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