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繁荣村文化小广场 苏志坚 摄
苏志坚 杨同娜 常雅维
在清晨的微风中,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拳;在欢快的节奏中,一群大妈正跳着广场舞;文化长廊前,孩子们看书、背单词……这些场景不只是发生在大都市的公园和社区,更遍布吉林农村的文化小广场。
7月28日,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厅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吉林省松原市举行。
“高高的灯笼它红哟喂,照得人们心里暖哟喂,大家脸上笑得甜哟喂,幸福年年岁岁……”在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四克基村,40多位头戴花冠、身着花裙的女秧歌队队员手执彩扇,扭着大秧歌。56岁的村民陈淑华乐呵呵地说:“以前只在电视机前羡慕人家城里人跳广场舞、扭大秧歌,没想到,我们村现在也有了文化小广场,咱们农民也成了文化人。”
据四克基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廷介绍,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成立了一个上百人的秧歌队,以前只能在泥土地上扭,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如今村里有两个文化小广场,一个占地1000平方米,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配备了健身器和乐器,购置了服装和道具,老百姓可高兴了。
前郭县长山镇繁荣村的文化小广场就建在村委会和文化大院的对面,规划科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广场按运动、休闲、娱乐的形式科学规划,篮球场四边围着铁网,既方便打球,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活动。一条休闲长廊又将娱乐区和休闲区划分开来,长廊一侧的大场地是村民跳舞、扭秧歌的地方;另一侧则设有各种健身器材,村民们平时跳舞、扭秧歌用的音响等设备就放在对面的文化大院里,随时可以取用。
据了解,吉林省连续两年把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吉林省文化厅牵头组织实施了全省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项目,当年全省建设了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
松原市从2014年开始,将小广场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当年即建成293个,今年正在建设的有260个,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小广场行政村全覆盖;长春市将小广场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后续规划;东丰县充分利用体彩公益金和其他文化建设资金弥补配套建设资金缺口;蛟河市采取市直有经济实力部门扶持一块、乡镇政府投一块、村里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建设小广场……
各地频出高招,上下通力合作,文化小广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截至今年4月,吉林省已建成小广场3687个,占全省行政村的39.6%。小广场已经成为村屯里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
刘玉廷介绍,自从有了文化小广场,蹲墙根、看小牌、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扭秧歌的多了。与此同时,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染让农民们的素质提高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里设置了垃圾箱,每条街道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小广场不仅是农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还是宣讲组织理论、举办道德讲堂、学习传统文化、交流致富信息的重要文化场所。
今年,吉林省财政将继续扶持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小广场,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个5万元提高到每个10万元,要求各地配套不低于5万元,吉林省委宣传部专门部署,省财政拿出100个指标支持省级贫困村小广场建设。
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张辰源表示:“依托小广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真正实现了让村民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