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纳凉晚会常办常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赵建兰 刘爱玲

“我就住在附近,每天晚上吃完饭,听到阳光广场上的音乐声响起时,我就抱着孙女出门看演出,既是乘凉也能看表演,挺好的。”7月30日傍晚,“唱响铜川”第二十二届广场文化活动展演在陕西省铜川市新区阳光广场上拉开帷幕。与往年一样,活动吸引了当地无数的群众。“这个每年夏季持续一个多月的群文活动,从1993年的‘消夏纳凉’晚会开始,到2012年更名为‘唱响铜川’广场文化活动展演,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2年,是铜川市诸多群众文化活动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项。”陕西省铜川市群艺馆党支部书记张文成说,该活动2013年被评为陕西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示范服务项目,截至目前,已演出近1180场次,受惠观众超68万人次。

当铜川市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之一时,这个基层文化品牌究竟该如何发展才能做大做强?22年的坚守历程又折射出铜川市群众文化活动怎样的生命力?

“我那时就是搞音响设备的,几个大喇叭,外加一辆手推架子车,每天拉出去演出,完了再拉回来,天天都一样。那时候的舞台,就是随便找一块地方,用防雨布围一圈,远没有像现在这么气派……”回忆起“消夏纳凉”晚会刚起步那几年,铜川市群艺馆策划部主任张宝杰有些动容。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有着大自然恩赐的早晚凉爽的天然气候,尤其是在夏季,傍晚太阳刚刚落山,铜川市的大街小巷一定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但在上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铜川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贫乏,看着大量走出家门、避暑纳凉的村民无所事事的样子,经常下乡演出的张宝杰和其他几位同志萌生了为群众免费送文艺演出的念头。

“由于当时铜川市群艺馆刚组建没几年,仅有的几个演员也是从不同的单位调进来的。演职人员的缺乏,使得‘消夏纳凉’晚会最初的节目设置非常简单,一场演出只有七八个节目,曲艺节目占大多数。”陕西省铜川市群艺馆馆长颜玉俊说。“有时候,甚至在同一场演出中同一个人都能出来好几次。”有“徐半场”之称的陕西省铜川市群艺馆馆员徐侃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觉得不好意思。

尽管如此,当时的文艺演出依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文艺下乡演出时间也由最初的5天、10天延续到了十几天,以至于发展到夏季一来,铜川的观众就开始习惯性地期盼,纳凉晚会啥时候开演?现如今,已逐步将演出主体由专业演出团体转向专业、业余相结合,以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为主的“唱响铜川”广场文化活动更是成了铜川市民夏季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

如果说文化阵地建设是一种形式,那么队伍建设就是内容。铜川市有很多完全业余的团体,包括秦腔团、广场舞等,“每天7点到8点、19点到20点,我们的舞蹈教练和文化志愿者会准时赶到阳光广场为市民免费教授舞蹈。我们要做到天天有群众参加,月月有新舞。”铜川市群艺馆的一位业务骨干说。

“在集中辅导与分散训练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群众自发组织相结合、文化业务单位与文化志愿者协助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加强组织指导和示范引领,舞蹈干部、文化志愿者、社区文艺骨干带动市民走进广场,以广场为阵地,在轻松活泼和欢声笑语中让广大市民陶醉其中,形成了和谐繁荣的广场群众文化新格局。”铜川市文广新局局长鱼福昌说。

“唱响铜川”广场文化活动就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孕育而生的。从1993年开始举办首次“消夏纳凉”文艺演出至今,该活动得到了铜川市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在积极探索“种文化”和“送文化”的新形势下,为了让“唱响铜川”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展演持久丰富地开展下去,铜川市不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并采取政府引导,受益者出资的方式完善文化队伍建设,使纳凉晚会成为铜川市远近闻名的知名文化品牌。

从最初没灯光、没场地,到今天气派的阳光大舞台;从最初缺演员,大家各显身手拉关系叫来的秦腔豫剧自乐班,到今天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的演出队伍;从凭关系拉赞助,到今天为争得演出席位托关系走人情……颜玉俊感慨地说,铜川几代群文工作者用自己的汗水与辛劳探索出了一条公共文化服务的好路子:只有坚持“群众演、演群众”,才能更好地与群众需求对接,群文活动也才更具生命力。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铜川已形成了以药王山养生文化、照金红色文化、耀瓷文化以及书画、佛教、民间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特色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鱼福昌说:“铜川市要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培育和引导乡镇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积极打造‘舞动铜川、唱响铜川、诗画铜川、书香铜川’4个品牌文化活动,建设铜川管网式文化网络,带动辐射基层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常办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