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苏州,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州的戏曲艺术传统源远流长,不仅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而且具有评弹、苏剧、锡剧、越剧、沪剧、京剧等剧种深厚的群众基础。苏州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传统戏曲艺术的保护发展,实施的《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曾荣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在此引领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苏州各级文化馆(站)积极发掘、继承优秀传统戏曲艺术,使其艺术特色及成就薪火相传并加以弘扬,并在此过程潜移默化地起到全民艺术普及的效果。
苏州高度重视戏曲文化生态保护。一个地方剧种往往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民情、民意,深受当地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喜爱。在吴江区实施的“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入选文化部创新工程项目,采用全覆盖、全共建、综合保护、融入生活的方式,保护、传承、普及、提高、服务五位一体,率先探索活态化、综合性的戏曲文化生态保护模式。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戏曲传承基地。从县级市的公共文化场馆,到镇(街道)文化站,以及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置的戏曲排练室,由点到面,由上到下,全方位开展各剧种“活”的传承展示活动。
苏州坚持实施特色鲜明的戏曲普及活动品牌项目。苏州各级文化馆(站)以现代审美理念精心策划戏曲演出展示活动,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引导和推动群众性戏曲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比如,苏州市文化馆举办的“梅花飘香满园春戏曲专场”坚持10年,打破专业演员和业余爱好者的界限,梅花奖得主和票友同台交流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太仓市文化馆策划的“娄东戏台”至今已开办100期,观众场场爆满,每周在电视台播出4次,收视率遥遥领先。
苏州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群众性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注重从娃娃抓起。以各级文化馆(站)从业人员为骨干,引入专家讲课、名师授艺等方式,以小而特、精而专为特色,培养戏曲表演艺术的接班人。比如,昆山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小昆班”或戏曲班,成立小梅花艺术团和培训基地,在历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中披金挂银,获得20个金奖,涌现出了以梅花奖获得者、青春版《牡丹亭》主演俞玖林为代表的一批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专业演员。
苏州着力打造戏曲艺术普及团队,担负起进村庄、下社区等普及推广工作。在演绎传统优秀曲目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加紧原创作品创作并村、社区巡演,显示了勃勃生机。比如,太仓、吴江等地均在各镇(街道)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团队,有些地方更是“一镇多团”,互相交流,互相竞争,演出形式和内容接地气,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的生动传播。苏州各级文化馆(站)将在以人为载体和以物为载体上下功夫,加强戏曲文化生态的保护,进一步活跃群众性戏曲演出展示等普及活动,重点做好戏曲人才培养传承工作,使古老的戏曲艺术与苏州的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成为苏州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名片。
(作者系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