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城民乐汇”:把文化之乐“汇”在社区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2015新城民乐汇·“种文化”进社区——夏日广场文化活动启动暨新城区“欢乐百姓·舞动幸福”广场舞大赛表彰活动,日前在陕西省西安市陕汽社区内的中心广场举行,全区9个街办文化站及其代表队,既是领奖者、出场演员,又是服务者与传播者,架起台上台下与社区群众、文艺爱好者的沟通桥梁。“种文化”在载歌载舞的文艺样式中,在体贴化的服务中,继续着扎根社区的亲民之旅。

舞蹈、合唱、京剧、豫剧,近20个节目中,既有前期广场舞比赛获奖节目的展演,又有最新编排节目的展示。社区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不但蓝色小凳被坐满,还有许多站着的观众,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掌声接连不断。双人舞《像山风一样自由》的表演者之一、来自西安音乐舞蹈学院的专业舞蹈教师韩添程刚走下舞台,就被一群顾不得换装的“姐妹”及社区群众给团团包围了。一开始她们好奇的是这一大老爷们儿咋能把舞跳得这样柔美,而后来大伙儿关心的则是正致力于广场舞公益推广的韩添程如何能成为自家舞队的客聘“编导”。作为另一位“百花丛中的一点绿”,范瑞民带领着自己担任团长和指挥的西安市室内女子合唱团的成员,尝试着用无伴奏的方式唱响《嫁给山歌》。“我们确实是在人为增加难度,但我们既定名在‘室内’二字,就是想给大家带来不一般的艺术感染力。”范瑞民说。

“文化进社区,把根留在社区,一靠节目,二靠人。”新城区文化馆馆长王雅萍告诉记者,优秀的节目本身就是磁石,它能吸引社区群众积极参与进来,而发挥各个文化站及社区文化能人的组织、带头作用,则是“种文化”活动活力充沛的保障。

“新城区文化馆为热爱艺术的朋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您想跳舞、唱歌、玩乐器,我们给你们搭建平台。来吧!这里是您展示风采的地方。”新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田建平一边担任当天活动的主持人,一边为活动做着“广告”。而另一种“推广”,则是广泛张贴于全区89个社区的文艺培训课程表。“‘种文化’需要坚实的步伐。”西安市新城区文体局局长张阿萍说,2013年新城民乐汇系列活动开展后,就设置了秧歌、广场舞等6个培训方阵,一个方阵一两个月,2014年还广泛招募文艺志愿者进社区,进行“一对一”种文化。“今年,我们还在全区广泛散发、张贴海报,让社区群众自主选择课程,想接受哪个类型的培训就到哪个社区去。”她说。

为加强公共文化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夏天,西安市新城区正在全区范围内评选文化体育特色社区。张阿萍告诉记者,新城区文体局正在对每个街办上报的参评社区进行评审,而考核条件就包括,该社区能否经常开展特色群众文体活动,是否组织健全,有专(兼)职文体干部;是否有工作规章、年度工作计划;是否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占社区总人口的30%以上等指标。

2015年初,西安新城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对全区社区文艺团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基层文艺团队、文艺爱好者的现状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新城民乐汇·社区文艺课堂”活动随之铺开,特别聘请来自省市各文艺协会以及高等院校、专业院团的老师,将在今年内完成包括声乐、舞蹈、绘画、乐器、非遗等14个课堂的160余次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广大社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专业的文艺培训。“社区文艺课堂的开设是按照中央和省市‘结对子,种文化’的要求,沿用2014年的成功做法,借船出海,为社区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形成基层文化活动的稳定力量。”新城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严利平说。

不单单是一场场进社区的演出,而是脚踏实地扎根社区。近年来,凭借着“新城民乐汇”这一文化品牌,西安新城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以及区文化馆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把“社区群众文化团队活动都是自己摸索、没有专业指导、缺乏展示平台”等困难点作为自身工作的攻克点,创新办法、优化服务,让群众当主角,把文化之乐“汇”在社区。

民乐园自民国之时便是西安市内集市场、剧场于一体的百姓娱乐聚集区域,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民乐汇”中的“民乐”不但源自老地名民乐园,还反映着群众文化活动“与民同乐”的思想。“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服务,感受、汇聚文化之乐,正是这一品牌的追求。”新城区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