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 阳
广西柳州市第八中学的小郑同学喜欢了解地方特色民俗,而他的学习途径多是参加市里各种别出心裁的非遗培训活动。8月16日,柳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第三期“非遗学堂”开始招收学员了,小郑早早地赶来报名。
穿针、打结、走线……一双双灵巧的手,犹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没多久,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便完工了。这是在第二期“非遗学堂”上的一个场景,侗族刺绣传承人韦清花带着她的作品、刺绣小样开讲《三江侗族刺绣——跳跃在指尖上的艺术与文化》。从刺绣在侗家人生活里的重要意义到如今保护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从穿针打结到分色挑花,从侗族剪纸到亮布制作……韦清花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示范,让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每月一期的“非遗学堂”是柳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今年6月新推出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讲座的本土化主题,传承人主讲和观摩、体验、互动的形式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
最近几年,柳州市持续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今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柳州市新编写的非遗教材正式进入校园,并授予全市30所学校(机构)第一批非遗进校园保护传承基地的称号。在当天的非遗展演中,山歌、彩调、石琴、侗族大歌、侗笛等柳州当地的原生态非遗项目成为主要的展演内容,而在校学生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则成为本次展演的主力军。
柳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林园说,在柳州,全市各县区非遗进校园工作都结合当地的非遗资源,或者选择切合自身校园文化的非遗项目开展,形成了“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的传习局面。
除了“非遗学堂”、非遗展演、非遗进校园,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柳州市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常年活跃在形式多样的授徒培训当中。杨似玉曾经设计建造过数百座纯木建筑,是国内外建筑界知名的木建筑大师,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几年来,他收教了200多名徒弟,参与30多次非遗讲座或宣传活动,传承了侗民族优秀建筑事业。吴光祖和覃奶号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至今,吴光祖已培养徒弟13人,其中自治区级传承人一名,市级传承人一名和县级传承人2名。2009年,吴光祖搜集整理侗族大歌100首,2012年编写了《侗族大歌》(乡土教材),共培养学生1000多人。而覃奶号则收徒20多人,举办侗族大歌培训班11期。
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李丽珍表示,目前,柳州市已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和县(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国家级非遗名录5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30项,并公布了4批市级非遗名录共45项,公布县(区)级非遗名录共134项;有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人;设立了三江侗族农民画、三江侗族器乐、融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遗保护平台24个;鱼峰区(鱼峰歌圩)和三江县林溪乡(侗族传统木构营造技艺)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