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不妨多些"百姓点单"

来源: 中国文明网

“以前是上面配什么,老百姓就只能看什么;现在是老百姓喜欢什么,我们就点什么。”上海市徐汇区天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黄宁颇有成就感地说。“十二五”期间,上海完成了203家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并由宣传系统分属不同主管单位的“六个东方”机构承担市级公共文化资源的配送任务。然而,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文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调研发现,公共文化配送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配送质量原地踏步、资源主体单一、配送资源与社区需求不相匹配等。(8月18日《人民日报》)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百姓的需求问题,按照百姓需求的路子走,让百姓能切实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另一个需要解决的是供给问题,即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才能够完成有效供给,既不浪费又能充分满足群众需求,这考验其实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问题。上海市的做法就为如何平衡这种供需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多一些“百姓点单”。不仅如此,如果“百姓点单”能够推而广之,也能够实现另外意义上的价值,成为其他地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标杆。

“百姓点单”能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精准化。以往,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着收集信息的难题,对于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总是找不准方向。而如果让百姓来“点单”,让百姓点明自己的需要,就能汇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实现需求精准化。在此过程中,也不能只是让百姓被动“点单”,也需要有“菜单”,既需要在已经确定的“菜单”上进行选择,也要让百姓自己创造“菜单”,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满足“百姓点单”的需求,让公共文化服务在需求上实现精准化,做到有的放矢。

“百姓点单”也要处理好如何炮制“菜品”的问题。“百姓点单”只是解决了供需问题,让供给和需求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而如何炮制出这些“菜品”也要动脑筋。如果只是政府公共财政买单,或全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话,效率可能不会太高,我们还需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本的介入完全可以用外包形式实现,政府部门只购买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即可。这样炮制“菜品”不仅节约了政府财力,更能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去做,从而提升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体现出公民公共文化权利是否获得。所以,对公共文化服务不妨多些“百姓点单”,将决定权充分交给群众的做法,让群众说了算,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落地过程中属于核心内容。(特约评论员 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