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楠 王立元
从2009年开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多了一个辐射江、浙、沪甚至港、澳、台的活动:长三角地区青少年创意彩绘文化衫邀请赛。这个比赛最初只是一个由上海浦东东明路街道发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而10年之后,其已成为影响上海的一个文化品牌和社区文化名片,带动了整个长三角社区文化的繁荣和群众文化的特色发展。
近年来,上海浦东积极搭建平台,汇集江、浙、沪三地的优秀群文创作成果和非遗保护成果,不仅使浦东市民能够在家门口一睹三地的文化精粹,还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使三地的文化成果得以呈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得以交流和共享。
彩绘文化衫比赛作为浦东新区和东明路街道文化品牌项目,已走过了10年。东明路街道社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彩绘文化衫是要让孩子们我手绘我心,一幅幅作品就像一扇扇窗户,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不可估量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每一幅作品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青少年美好的心灵和远大的理想。”
如今,彩绘大赛的连续举办让艺术走进了社区,提升了居民艺术修养,也推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在邀请长三角地区绘画小能手的同时,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比赛,街道37个居委会踊跃报名,参赛作品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东明路街道共有6位小朋友在少儿组决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奖项,在5个金奖中占据3席。2014年,东明路街道的参赛选手获奖人数达11名,短短一年几乎翻了一倍。
彩绘文化衫比赛分为少儿组和青年组。其中少儿组面向6周岁至14周岁来自长三角的少年儿童,青年组则邀请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美院等6所大专院校本科生参与。在江、浙、沪各文化馆、群艺馆和各学校的积极配合下,参加比赛人数达到200多人。2012年起,港、澳、台在沪学生加入到彩绘文化衫赛事中,2014年更是吸引了美籍在沪学生参加比赛。
康桥,是浦东派琵琶的故乡。2008年,浦东派琵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康桥文化中心设立了免费的琵琶培训班,让康桥镇的居民能够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民间技艺。有了多年培训学生的经验,康桥文化中心连续几年举办了全国大中型琵琶邀请赛和浦东派琵琶文化论坛及音乐会,以期为学生们创建平台,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近年来,康桥镇更是掀起了一股“琵琶热”。无论是少儿级的练习曲,还是最新改编的演奏曲,老少高手的同台炫技,让浦东派琵琶这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文化普及的广度决定深度。”康桥文化中心副主任林勤德说。“浦东康桥杯·全国小学生琵琶邀请赛”的邀约一经发出,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200多名少儿琵琶练习者的演奏录像便纷至沓来。
林勤德回忆,第一年培训班招生时,家长们对琵琶的认可度并不高,报名的学生也不多。学生们的口口相传成为招生的主要方式;而赛事和演出不断提高着培训班的知名度,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产生了兴趣。
如今,在文化中心学习过琵琶的孩子已经有300多人。他们将琵琶声带到了康桥乃至浦东的各个地方。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将作为浦东派琵琶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者,让琵琶声在未来继续流传。通过区域联动,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琵琶粉”,各种赛事和表演也让周边地区乃至外省更了解浦东派琵琶。
此外,创办于2006年的“缤纷长三角”群文邀请赛也已经走过了近10个年头,成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浦东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融合沪、浙、赣三地民俗民风的文艺汇演,展示了江西上高的民俗歌舞、浙江嘉善的二胡和京歌、上海浦东的说书和海派魔术等。类似的活动浦东每年都要举办10场左右,借此,承办活动的各个街镇也逐渐形成了“一街一特,一镇一品”的群文特色。而所有的这些活动,都为地域相近、文化相连的长江中下游省市搭建了文化交流平台,区域联动,共谋群众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