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志愿者:把精神食粮送给新疆哈密群众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李道畅 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9月8日下午,在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的带领下,河南省图书馆代表、文化志愿者来到新疆哈密地区图书馆,向该馆捐赠了5000册图书,自此,“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哈密地区走基层”活动画上了句号。

“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哈密地区走基层”活动,是2015年文化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一部分。9月3日至8日,来自河南的23名文化志愿者行程4000公里,越天山、进毡房、走牧区、到农场,为哈密群众送去了4场公益文化演出、4场培训以及图书捐赠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把精神食粮送到哈密地区基层群众中。

精心组织志愿者团队

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是由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主管、省群众艺术馆组建的一支公共文化服务志愿团队。该团拥有18支多样化团队、486位注册文化志愿者,自2011年7月成立以来,累计为群众开展公共文化演出、辅导、培训516场,受众达78万人次。2013年12月,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重点承办的“河南省公益无限系列文化活动”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示范项目”。

此次“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哈密地区走基层活动”演出队伍的19位志愿者经历了层层选拔,他们当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到业务人员的53.8%,业务专长涵盖豫剧、曲剧、越调、京剧、歌舞、曲艺等9种不同的艺术样式。文化志愿者将参加此次边疆行活动视为一件十分光荣、自豪的事情。9月2日,就在演出队即将启程的时候,青年相声演员郎小磊的奶奶去世了;演出活动进行中,十佳文化志愿者、青年歌唱家薛青突患感冒……这些困难和病痛却丝毫没有影响志愿者们翻山越岭“走基层”的脚步。演员们顶着烈日,先后为哈密市沁城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柳树泉农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的数千名群众、战士、学生送上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4场综艺演出。沁城乡副乡长段旭激动地说:“这种送文化到基层的演出,改写了我们这个地处边疆的偏僻乡镇从没有大剧团、名演员演出的历史,真诚希望这样的团队和演员经常到我们边疆地区来。”

精彩演出收获“亚克西”

9月7日晚9点,伊吾县影剧院内,“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哈密行”进行最后一场演出。热烈欢快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舞蹈,幽默逗趣的相声、对口快书表演,风格不同的戏曲唱段,高雅的乐器演奏,震撼的杂技舞蹈吸引了当地机关干部及周边农牧民前来观看,一声声“亚克西”的喝彩响彻剧场。

能收获当地群众如此赞许,是因为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心系边疆群众,因地制宜创新活动方法和内容。演出队事先对哈密各民族群众的文艺欣赏需求做了调查,专门组织创作了反映哈密人民火热生活的歌曲《多彩的哈密我可爱的家》、相声《豫哈情深》等节目,并挑选了边疆各族群众喜爱的戏曲、曲艺、杂技节目。

此外,为进一步架起内地和边疆人民文化融合的桥梁,演出分队在出发前一个多月,就通过河南省文化厅机关援疆干部,向所到地方的文化演出团体、社会群团组织、学校发出联合演出的邀请,调动基层各族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每一场演出中,既有河南文化志愿者特别为哈密观众精心准备的歌舞,也有新疆民歌、哈萨克舞蹈;既有河南表演艺术家献唱豫剧、京剧、越调、曲剧名段,也有当地群众的大合唱、健康舞、巴里坤小曲子演唱等。同台演出,韵味不同,观众享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觉、听觉盛宴。

见缝插针在基层“种文化”

在连续多日的走基层活动里,全体演职员不顾旅途劳顿,见缝插针,主动作为,借由演出契机在边疆人民中间“种文化”,帮助、带动了一批文化爱好者。当地的中小学生通过培训,迅速成为基层健康文化活动的骨干。

几天的巡演活动转场途中,十佳爱心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魏俊英偶遇正在葡萄园里劳动的员工,听闻大家想听河南豫剧,魏俊英当即走到农工中间,奉上豫剧经典唱段;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演出场地的后台,魏俊英向观众现场示范手眼身法步。优秀文化志愿者、国家一级演奏员董世英制定了事前培训、与学员同台演出的计划。4场演出活动中,他先后走进沁城乡歌舞团、柳树泉农场小学、巴里坤第一中学、伊吾县中心小学,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编排,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手把手教,培训出70名中小学生、8名舞蹈演员,大家共同走上舞台,一起演绎音乐情景演奏《难忘的故事》。9月7日晚演出结束后,参加演出的巴里坤第一中学的孩子们依依不舍,不忍心和辅导老师分手,含着泪花和董世英相约明年再见。

柳树泉农场党委书记阿迪力说:“河南省公益无限艺术团的文化志愿者来到我们农场,不仅为各族干部群众送来了精彩的文化大餐,也为我们的文化建设送来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农场的干部职工都非常感谢。”伊吾县县长牙合甫·排都拉说:“河南省文化志愿者送来了深受伊吾县少数民族兄弟欢迎的活动,他们是我们伊吾县群众‘大房子里的人’(最受欢迎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