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5新城民乐汇夏日广场文化活动“文化志愿者下基层”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在西安永兴坊戏台前举行。图为舞蹈《映山红》。 秦 毅 摄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没想到如此精湛的艺术表演,能有这么低的票价。”9月15日晚,刚刚看过舞剧《梅兰芳》的张先生直后悔,为什么前几天没多抢几张票,好让一家老小都来看。这是近日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发生的一幕。和往年不同的是,此次艺术节除举办各类展览和论坛外,还采取精品剧目低票价惠民策略,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艺术节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为了将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陕西省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政策落实、资金保障等方面有效推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公共文化建设之路。
文化设施重在有效利用
自2010年至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图书馆周末及寒暑假期间读者的到馆量一直保持在每天3600人次,“在以前这都是无法想象的,这些变化应归功于新馆的落成。”神木县图书馆馆长乔泰山说。新馆落成之前,馆舍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图书馆的很多功能区都无法开设,读者的活动范围也很有限,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的新馆落成之后,绘本讲读区、多功能厅等区域,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除神木县注重建设文化场馆和设施外,陕西各地也都展开文化场馆建设。如正在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渭南市,2014年建成总建筑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像这样的艺术中心,商洛市也在建设中。
文化强省,设施先行。“十二五”以来,陕西坚持以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大力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截至目前,新建改造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200个,新建乡镇文化站1337个,建成村文化室(农家书屋)27364个。
在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陕西省还非常重视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问题。为了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有的市区将文化设施点建在人群聚集区。如榆林市绥德县的村级文化室、文化广场就建在村里的戏楼附近。“这样村民早上可以在广场上锻炼,闲暇时在图书室看书,晚上在戏楼前观赏演出,非常方便!”该县雷家岔村的一位村干部说。
让群众文化生根发芽
近些年,广场舞及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陕西也同样如此。在商洛市商南县,广场上每天都活跃着多个健身舞队,每周还有演出团队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了将这些群众文化活动真正办到百姓心间,商南县各级文化单位以“说身边人、讲身边事”为主题,用各种艺术形式讲述城乡变化和时代风貌,拉近了百姓与文艺演出的距离。
如今,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各地都面临着指导老师缺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安市从2014年起采取“借船出海”的做法,通过公开招募文艺志愿者,定期开展专业辅导活动;通过“结对子”,建立起艺术院团和基层演出团队的长期合作关系,使演出团队可以得到定期指导;通过定点支援,邀请优秀演员深入各中小学,开展艺术培训。
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除了文化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所以,陕西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陕西中赢置业集团自筹资金,建起了少儿免费图书馆;榆林市上河煤矿为旗下的煤海艺术团每年补贴100多万元,坚持为群众送演出等。
文化惠民贵在创新
近年来,陕西省的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逐渐成为陕西省的一大文化品牌。这得益于陕西省一直遵循的创新式服务理念。以商洛市洛南县图书馆为例,该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主动走出馆门,送图书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使滞留在书架上的图书“动起来”。近两年,仅进校园一项活动,就使全县16所学校3100多名学生,分享了丰富而新鲜的图书大餐。同样,在渭南市蒲城县,许多银行及国税网点内设有图书借阅架,当地群众办理业务时可以边等候边看书。这种服务让城乡居民在全县范围内步行15分钟就能找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轻松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是陕西省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各机构的服务职能,榆林市将市文工团和创作研究中心合并,成立市戏曲研究院,将市民间艺术团和艺术学校合并,成立市民间艺术研究院;渭南市探索的“一元剧场”不但成为惠民品牌,更盘活了文化资源,让基层院团有了活力;安康市挖掘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潜能,将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探索出一条服务百姓的新路径。
陕西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覃彬说,改革创新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切实提升文化惠民的力度和水平,让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