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红 李杰锋 邹优添
设施有了,利用率却不高,这是不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面临的门庭冷落的尴尬。只有破解这一难题,真正体现“综合性”,才能打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任督二脉”。广东省中山市在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建设过程中,秉承“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统筹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小中心”整合“大文化”、“小平台”承载“大服务”格局。
“文化+”:从文化部门“独唱”
到多部门“大合唱”
2013年,中山市率先完成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农村(社区)文化室高标准全覆盖工程”建设,建成280个高标准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实现区域全覆盖。设施建好了,如何管好用好,吸引群众走进去,成为中山市文化部门的新命题。2014年底以来,中山市抓住入选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城市的机遇,艰难探索破解之道。
中山市文化部门发现,一方面,文化部门统筹资源的能力有限,组织的活动往往出现“一头热”现象。另一方面,多个职能部门都在村(社区)投放了公共服务资源。为了将这些条块分散、各自为政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起来,中山市将试点工作纳入全市“2+8+N”社区建设体系中,推进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资源整合。
中山市文广新局局长罗建华说,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好后,要用起来、活起来。为此,中山市专门成立试点专项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市府办、社工委、文广新局等14个职能部门;依托市社工委的力量,统筹教体局、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和镇区的文化资源,实现共建共享,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各成员单位面向村(社区)开展公益文体服务的公共活动阵地。
“这一创新串起了散落在基层的公共服务‘珍珠’。”中山市副市长吴月霞说。目前,中山市各试点村(社区)均已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在内的10多种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将服务在平台上落地,形成工作合力,将文化建设由文化部门“独唱”变成了多部门参与的“大合唱”。
社会化:从体制“内循环”
到全社会“大循环”
走进绿树掩映、蓝天碧水的中山市小榄镇凤山公园,悦耳的丝竹之声从不远处传来。循声望去,几位老人正在新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曲艺培训室唱粤曲。除他们外,摄影发烧友正在该中心三楼的摄影培训室交流摄影技巧,书画爱好者们则在四楼的书法培训室里挥毫泼墨。
这样的文化风景线,正得益于新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委托新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管理,依托专业社工团队承接日常群众服务,成为中山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试点的有益尝试。中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吕丽珠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原来的文化协管员开展工作已力不从心,创新管理方式刻不容缓。经过大量调研,中山市文化部门发现,以“2+8+N”体系中的“N”(社会组织)为基础,以引入社会组织为突破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管理路径。
按照这一思路,经济条件较好、社会组织发育成熟的村(社区)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管理运行。经济条件一般、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村(社区)则依托政府购买服务的文化管理员,实施自行管理。无论委托管理还是自行管理,均引入社工服务。目前,全市30个试点均已建立起至少3支文艺团队、1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运作主体、以社工人才为主要服务力量的“三社联动”管理机制,把产品和服务供给从体制“内循环”转变为全社会“大循环”。
今年,中山市文广新局联合市社工委举办了“博爱100”社区公益文化创投大赛,共征集到360个项目,最后选出100个,由文化部门给予每个项目5000元资助,并由社会组织自筹部分活动经费。目前,从中遴选出的60个创投项目已在试点村(社区)火热开展起来。
“社会组织往往更了解市民的需求,它们举办的活动更前卫创新、更接地气,也更容易吸引市民参与。”吕丽珠说,大涌镇青岗社区的社工入户调查时发现,不少老人喜欢独自在家唱歌,于是策划举办了“三点三老友记休闲坊”红歌会,动员社区老人一起唱。又如新市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共同在辖区10多间咖啡屋内设置“鸟巢书屋”,让居民自由取阅或互换图书。
“互联网+”:从“单向输送”
到“双向互动”
石岐区民生社区“430课堂”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点半开课,为困难家庭、异地务工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小榄镇九洲基社区利用阅读积分、阅读奖励方式,鼓励读者走进图书馆;火炬开发区形成10多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累计参与群众超过40万人次……中山市鼓励各试点村(社区)创新服务方式,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涌现出一批接地气的活动项目。
人们通常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只能以无偿方式提供。中山市认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八大项基本服务必须免费开放,但特色服务可通过无偿或有偿方式提供。目前,已在小榄镇部分试点引入“烙画”等通过市场供给机制提供的个性化有偿服务。
对中山人来说,要参加文化活动,只需动动手指。中山市文化部门以“互联网+”推动服务创新,开通社区O2O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集成社区办事、文化社区、便民服务、社团参与、活动报名、场馆预订、演出购票等九大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 “一站式”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这个O2O平台将公共文化供给模式从“单向输送”转变为“双向互动”,实现了供需对接。
进入“文化中山”微信公众号中的“社区服务”专题,居民既可以获取资讯,也能享受定制、预约等服务,还可以自发组织文化活动。通过这个平台,中山初步形成了“文化众筹”新型活动组织机制。今年的“市民大舞台”“舞动社区”广场舞比赛首先在O2O平台进行海选,由群众对参赛队伍点赞,以获赞数量多少作为进入决赛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