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服务增进民生幸福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陈 清

长沙市东湖街道自2014年5月以来一连举办了85期“东湖夜话”,把“办公会”开在居民晚上散步、纳凉的社区文化广场,听取各界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环境卫生等的建议和要求,以群众的期盼作为政府部门履职谋事指南。一年多来,他们经这一途径解决了当地600多个经济文化民生问题,居民们纷纷“点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必须以群众的立场、观点看问题、作决策,呼应老百姓的诉求。我们提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要求,不能理解为在服务形式和内容上千篇一律、一刀切或排排坐吃果果。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决定了我们做好事做善事不能简单化,必须考虑人们文化消费的不同理念,兼顾面上需求和个体兴趣,有区别地分类实施。要深入了解百姓的文化需求,把实现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工作出发点,推送有群众基础、受基层欢迎的文化艺术,使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真正落到民之所需上。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只有站上全民文化普及的制高点,才能高效持续地推动这项工作。“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的显著特征就是其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我们要把准哪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并赋予健康有益的新内涵。在开展社区便民服务中,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创造群众参与方便、内容积极、雅俗共存的好形式。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按照群众意愿办事,群众期盼什么就解决什么,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

增进民生幸福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涉及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追求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社会公序良俗的彰显等,我们通过了解社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向,逐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多维功能,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优质、更加满意的软硬件环境,使群众有一种真切的获得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我们要呼应好解决好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就要以群众之心为心,深入民间、服务民众,将文化服务扎根在民间,把文化艺术舞台搭建在民间。从事公共服务的文化工作者必须回到民间去,下到源头去,接传统文化的“地气”,坚持重心向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按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展演才艺,以身边好人、草根英雄、凡人故事引导人民群众和谐共鸣,使群众文化工作产生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