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雨工程”:不仅走得广,而且扎得深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凤凰古城沈从文文化广场鼓声雷动,欢声四起,“山海相连·兄弟一家”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湘西专场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图为演员表演黎族女子舞蹈《黎族姑娘》。

江西文化志愿者深入青海,为当地观众带去多彩的文化体验。图为江西文化志愿者青海行“瓷乐中国”专场演出现场。

“春雨工程”山东文化志愿者青海行活动走进青海省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图为山东文化志愿者在西宁市中心广场演出。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山南两地开展“春雨工程”大讲堂活动,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效能提升专题为两地基层文化干部“送培训”。

“春雨工程”陕西文化志愿者阿勒泰行系列活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金山广场启动,“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的文化交流形式让当地群众大饱眼福。图为陕西非遗展品接受阿勒泰群众品评。

今年是文化部公布的“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年”。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的示范性项目,“春雨工程”在2015年交上了不俗答卷。从海拔数千米的青藏高原,到牛羊遍布的草原牧场;从白雪皑皑的边防哨所,到风景旖旎的阳光海岸;从南水北调水源地,到抗战圣地和地震灾区——回顾今年的“春雨工程”,志愿者们的行走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文化志愿服务的道路,不仅走得更广,而且走得更深。

据统计,2015年的“文化春雨”润泽了全国29个省区市,131项重点活动让文化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在全国各地广受好评。此外,中东部地区省份和西部省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互动更加频繁,也更加深入。

一路向西,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131项“春雨工程”的重点活动中,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是“大舞台”“大展台”的热门目的地。从4月开始,河南太极拳文化志愿者来到西藏昌吉,湖北博物馆的志愿者把讲堂搬至新疆,此后整个夏秋季节,新疆伊犁和西藏拉萨、昌吉、那曲等地陆续迎来了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们带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非遗展演、展览展示和文化课堂,不仅丰富了边疆地区的群众生活,也增进了地域间文化交流,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

10月10日晚,一场极富岭南特色的大型民族交响乐套曲音乐会《丝路粤韵》在新疆乌鲁木齐上演,获得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掌声。承担本次演出的广东民族乐团随后横跨新疆,将这场演出送到了靠近边境的喀什市和疏附县。和音乐会同时来到新疆的还有广东摄影家在新疆采风时拍摄的100余幅摄影作品,以及广东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年过七旬的郭英生老人是广东梅县人,一听说故乡的非遗展要在新疆举办,立刻赶来参观:“1956年以来我就扎根新疆,这次能看到家乡的文化遗产,非常亲切!”

海南省的文化志愿者们则把非遗展览搬进了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6月25日, 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西藏”展览展示活动于当日开展。与传统展示展览不同的是,海南文化志愿者还在交流和学习上下了功夫,他们不仅考察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还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在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交流、思考。在文艺演出和展览之余,将“大讲堂”搬到志愿服务地区,也是很多进疆、入藏活动的选择。8月6日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博尔塔拉电视台八楼的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的陈顺桥教授对当地合唱人才进行精心指导和培训。虽然过了规定时间,但无论是讲课的老师还是听课的学员都意犹未尽,这堂原定晚上9点开始11点结束的辅导课,直上到晚上11点40分才结束。

这一场文化“春雨”,润泽的不仅是新疆、西藏,更囊括了宁夏、青海等西部地区。在宁夏,来自四川的47名志愿者带着12种不同类型的川版舞台艺术节目,将文艺演出带到了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5个市,是历年来演职人员最多、节目质量最高的一年。演出形式囊括歌舞、民族器乐演奏、杂技、铜管五重奏等,其中川剧变脸绝活让观众大呼过瘾。在青海,江西文化志愿者们送上“瓷乐中国”专场演出,用瓷笛、瓷箫、瓷鼓、瓷瓯等乐器,敲打出一首首悠扬的瓷乐,展示了千年不息的江西陶瓷文化。

从西到东,边疆地区取到“文化经”

如果说“大舞台”“大展台”能够让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感受到来自各个省份的地域文化,那“大讲堂”则为当地文化工作者带去了福利。纵观今年“春雨工程”系列活动,有一半以上的“大讲堂”是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者请到了中东部发达地区,得到培训的不仅有来自自治区各市文化部门的干部、文化馆馆长,更有来自基层文化大院的负责人。同时,培训内容也涵盖了公共文化、舞台艺术、舞蹈声乐等多个领域。

从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蹈编创人员培训班,到江苏南京举办的西藏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从浙江宁波的边疆民族地区钢琴调律师培训班,到河南郑州的哈密图书馆业务骨干项目班;从广东深圳的边疆民族地区儿童戏剧编导培训班,到重庆举办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层文化骨干志愿培训……多种多样的培训让边疆地区取到了弥足珍贵的“文化经”。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在“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暨西藏山南地区赴岳阳学习活动结业仪式上,全体汉藏文化工作者合唱了这首《一个妈妈的女儿》。今年3月,湖南省岳阳市以“请进来”的方式,对西藏山南地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业务骨干32人进行了为期15天的业务跟班培训。活动中,岳阳各县市区共举办了文化活动19场,开展了“大讲堂”培训14次,走访了民间文化基地30余个,同时组织学员参观考察了岳阳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街区等。山南地区桑日县白堆乡文化站负责人多吉次仁说:“我们要将岳阳的先进文化、优良做法,带到山南,扎根各自工作岗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推广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与繁荣,作为自己的使命。”

5月28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少数民族自治州文化馆舞蹈编创、舞台灯光人员培训班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班。持续至6月2日的舞蹈编创、舞台灯光人员培训班,共吸引来自新疆、云南、湖南等9个省区市的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群艺馆(文化馆)的舞蹈编创骨干和舞美灯光艺术骨干80余人参加。

今年9月,已经在浙江连续举办3年的全国边疆民族地区舞台音响调音师、钢琴调律师培训班在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浙江宁波音王集团有限公司开班。来自内蒙古、辽宁、吉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76名相关业务人员参加培训。此次培训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有学院专业老师的专题讲座,又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操教学,为边疆民族地区培训了舞台音响操作和钢琴调律维修人才。

深入基层,追寻文艺人的根

“春雨工程”引领文化志愿者的脚步从东向西,将中东部省份的特色文化和先进做法带往边疆,也引领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走进中东部,实地考察和学习当地文化建设经验。与此同时,更不能忽略的是,2015年的“春雨工程”在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积极向下延伸,辐射到更广泛的基层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将文化之根扎得更深、更牢固。

9月17日下午,在广西北海去往合浦的大巴上,朝鲜族姑娘李美香无暇欣赏窗外美丽的景致,而是专注地用手机观看着视频。“看看以前的表演有哪些不足,在今晚的演出中完善一下。”李美香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群众艺术馆的舞蹈演员,此行正是为了参加文化部、中央文明办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活动。9月13日至19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汇聚了吉林、天津、海南、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区市和文化部直属单位的优秀演员、艺术家,分组先后在南宁、柳州、百色、北海、防城港开展了“相聚北部湾”“多彩的民族”“昆曲的艺术”等十几台(场)晚会、展览和讲座。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地处金沙江与冲江河交汇处,在这里,金沙江西北流至此折向东北,被称为“长江第一湾”。当地人能歌善舞,对文化艺术喜爱至深。当听说四川交响乐团天姿国乐女子乐团来丽江演出的消息,当地民众迫切要求在“长江第一湾”演一场,让老百姓过过瘾。于是,5月20日,四川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顶着烈日高温,一大早就赶赴石鼓镇临时舞台,准备演出设备,当晚,一场露天的民乐演出在石鼓镇上演,琵琶齐奏《新编十面埋伏》、合奏《战马奔腾》、小提琴与二胡《查尔达斯》等,使台下的观众赞赏连连。

湖南凤凰是土家族、苗族的聚集地。从小在凤凰长大的土家族腾先生看惯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却不曾想过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黎族歌舞。4月29日,凤凰古城沈从文文化广场,“山海相连·兄弟一家”2015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湘西专场演出在这里精彩上演。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来自海南的文化志愿者和当地文艺团体一起,先后表演了苗傩鼓词《水乳交融》、舞蹈《茶灯缘》、苗族婚俗舞蹈《苗岭婚趣》、黎族传统舞蹈《钱铃舞》、七仙组合演唱黎族生态歌谣《心情》、黎族传统舞蹈《竹竿舞》等节目。 “这样的文化交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很有好处,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其他少数民族。”腾先生说。

铭记历史,“文化春雨”凝聚人心

到边疆去,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这是“春雨工程”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除此之外,志愿者们赴南水北调水源地、地震灾区、革命老区等地慰问演出、交流,也成为2015年“春雨工程”的一抹亮色。

4月5日上午,一场中雨降临河南南阳,从青海、湖北和河南各地赶回来的千余名丹江库区移民相聚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缅怀先贤,找寻故园难忘的乡愁。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的艺术家们冒雨赶来为移民演出。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京剧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铁路文工团、中国煤矿文工团等单位的10多位优秀艺术家用一个个饱含深情的节目抚慰了移民们思乡的心。按照演出计划只唱一首歌的歌唱家万山红走到移民中间,主动要求再唱一首;滑稽演员叮当为保证演出效果不打伞不穿雨衣,淋着雨为移民演出,一个节目表演完,鞋子里都进了水。相比低温和冷雨,“文化春雨”却温暖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这温暖也早早送到了地震灾区。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文化部和云南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多次派出文艺队伍到地震灾区慰问演出,并捐助了一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为保证受灾群众更便捷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向鲁甸地震灾区捐赠30台公共文化一体机,可便捷使用电子书、音频、视频以及下载数字资源。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由当地文化部门派出的文艺小分队为鲁甸震区演出10多场,送春联5000多副、年历画3000多张。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5月1日,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海南解放65周年,一场名为 “群艺大舞台 文化进万家”的文化志愿演出走进海南省文昌市南阳革命老区,为当地2000余名群众奉上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和舞蹈《八女投江》、《晚风吹过哨塔》等节目,在慰问老区人民的同时,更多了一份对抗战先烈的缅怀。今年,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文化春雨”活动在全国多次开展,不仅凝聚了人心,也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感恩和平。

(本版撰文 边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