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化部、上海市、浦东新区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的统一要求,结合高东镇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情况和区域百姓的实际需求,近日,高东镇组织开展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的实践研究”课题。
作为课题研究的制度转化成果,计划通过区镇联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相关工作成果将列入浦东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相关专项试点任务,试点成果列入文化部、财政部对浦东新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终期验收。
现摘选课题报告中的对策建议部分如下。
(一)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上海市和浦东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制定《浦东新区高东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根据高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水平,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细则。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二)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在村(居)委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积极稳妥地遴选符合条件的村居文化活动室,通过标准化建设,逐步解决其财政供养专职人员、文化业务规范、文化服务创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推动村居文化阵地的功能不断提档升级,构建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党建等一体化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浦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三)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基层文化设施布局,努力实现全镇15分钟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圈,方便市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加强规划引领,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化覆盖水平。打造“五个100”文化惠民工程,即每年开展100场公益文艺演出、放映100场公益电影、扶持100个群众文化团队、举行100场市民艺术普及培训、培育100个草根文化明星;整合市、区、镇各级文化资源配送产品,注重分众化配置,加大服务资源对产业园区、商务集聚区域、农村地区、重大市政建设工地的倾斜。开展“美丽乡村,文化乡愁”农村文化品牌活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引导扶持力度,完善规范化引领、星级评比、交流展评、资金扶持等机制,通过组织示范性展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推动专业艺术院团、文化类专业组织、专家学者等到村(居)委教、学、帮、带,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子、种文化”活动。
(四)保障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来沪务工人员、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将公益演出、电影、培训、图书延伸流通等服务资源向各类特殊群体倾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居)委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敬老服务。利用好上海市文联打击乐艺术团、上海书画院浦东分院等资源,面向镇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公益性课外艺术培训教育。探索在工业园区设立创意书屋、艺术咖啡吧等公共文化空间,提升总体文化氛围。
(五)建立“标准化、菜单式”文化服务机制。逐步建立菜单式组合的文化服务模式,推出百姓定制文化菜单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方式。各基层文化服务点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采取“你点我演”的模式,不断把“点播权”“选看权”交给群众。一是建立网络平台信息公示制度,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群文配送基层服务点、预约配送辅导师资库,将文化活动上网公示,方便市民快速、便捷地查看信息和服务。二是形成文化配送服务网络,建立区域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群文业务、群文节目等资源库,制定计划,实现全市群文配送定性、定量、持续不断的局面。三是构建“社区文化沟通机制”,整合社区的文化资源和人才,将辖区内具备文化服务资源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整合起来,建立社区文化联谊机制,精准汇总百姓所需,准确配送相关资源,提高文化服务针对性。四是在文化民生实事工程推进过程中,完善“点单+配送+评价”的服务机制,切实做到问需于民。
(六)深化品牌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悦读高东”等阅读推广品牌项目,整合文教资源,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产业园区,建设“书香高东”。健全“国际门球锦标赛”“樱花节”“文化艺术节”“市民健身运动会”等品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需求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作、百姓受益”的办节模式,汇集各方资源,扩大原创文化品牌影响力。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继续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继续深化“门球”等品牌,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七)加大培育扶持基层业余文体团队工作力度。设立年度基层文体团队扶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镇草根文化团队建设和文化草根明星的培养;对于团队发展、活动参与、交流展演、节目创编排练、器材设备更新、服装道具添置等日常业务,加大补贴力度。建立和文化团队导师带徒和文体骨干信息库等工作机制。扶持居委会的“一居一品”文艺特色项目,每两年开展一次对村居等基层特色团队的评选,每年持续开展居民区“一居一品”文艺作品展演和优秀群文作品社区巡演。
(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全方位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业化运营服务,借鉴其他街镇专业社会组织全委托、部分委托的经验,结合实际,实行高效可行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模式。通过补贴票款等方式,导入市级专业院团、专业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等,进一步开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功能,探索错时社会化运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公益票价的高雅艺术演出。制定实施鼓励镇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服务社区公益性文体活动的措施,推动辖区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的文化体育场地、礼堂、多功能厅、剧场、操场等向居民开放,镇政府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专项补贴资金,用于以上场地水电气热运营费、设施设备维护费及工作人员加班费等;按照接待人次、场次、群众满意度、开放时间及开放面积、活动质量等,综合设定补贴标准,整合区域内各类设施面向百姓开放,释放更多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空间。
(九)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镇党委、镇政府建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立足改善基层社会治理,增强市民的社区认同、社会认同和文化认同,以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推进基层自治、共治、善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改进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推进方式,不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协商、志愿服务、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