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庆四季不断 文化惠民永不落幕活力温州 “群文嘉年华”盛景初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第五届温州艺术节开幕式瞿明华 摄

原创歌曲《春暖花开》瞿明华 摄

小品《寻找幸福》瞿明华 摄

阮 静

沿海活力城市温州历来以商贸闻名世界,如今这里文化的气息越来越浓厚,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这些温州固有的文化品牌,已被温州人打磨出了时代新亮色。在这座城市,剧场内的高雅艺术使人们沉醉其中,街头的“流动艺术”为城市增添了欢声笑语,艺术氛围处处洋溢。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滋养并未从温州人的精神生活中消失和被剥离。这既是温州人对传统本土文化的一份坚守,也是温州人对当下文化发展的一种创新。他们共同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在全省前列;他们大胆创新,使公共文化设施旧貌换新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并抓住“以节庆为平台,以社团为基石”的载体和着力点,经过数年的集中发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年四季不间断的“群文嘉年华”盛景。

艺术节庆年年有、时时新

温州歌舞人才辈出,不少都活跃在国家舞台。邢时苗、黄豆豆、山翀、姜嘉锵、白雪、柯绿娃……这些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离不开温州肥沃的艺术土壤和良好的艺术环境。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温州市文化部门设置了音乐舞蹈节,坚持每两年一届,后固定为每三年一届,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温州市戏剧节自创办以来也已经将近30年,培养出了一批批戏剧人才;书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也在坚持不懈的办节、研讨中培养人才,提高艺术水准。

为了整合各个艺术门类的赛事,温州市政府推出了每三年一届的艺术节。艺术节成为温州市规格最高的艺术盛会,是温州近3年优秀文化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也是温州市民期盼的艺术大餐,通常历时3到5个月,项目多样,节目丰富,参与面广。而随着温州百姓对文艺展现和渴望的与日俱增,2013年开始举办的“温州市市民文化节”应运而生。市民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其定位是举办敞开式的、大众化的、低门槛的文化节,全民参与文艺,人人共享快乐。温州市民文化节激发了市民的文化自觉,办节的方式也从政府“独角戏”转向社会“群英会”,以“政府搭台、百姓参与”的形式,让“大众”和“精英”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赛事和展演活动中来,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百姓舞台秀激情、逐梦想

温州市首届市民文化节以“放飞激情,追逐梦想”为主题,推出了“上百姓舞台、我秀我做主”的“百姓大舞台”活动,包括声乐、器乐、舞蹈、语言、戏曲以及技艺类等各艺术门类,不设门槛,不限年龄,专为平凡而追求精彩的普通市民精心设置;同时还推出“微舞台,星秀场”活动平台,在公园、广场、社区等搭设小型舞台,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队和业余文艺骨干的带头作用,带动全民参与。在温州首届市民文化节总结会上,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剑谨说:“这次活动是百姓演、百姓看,花小钱办好事。节俭办节让百姓成为了舞台的主角,发掘了不少人才,也催生了一批社会文艺团体。而且虽然节俭,但不失精彩、不失大气、不失水准,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围绕“相约四季”,推出了“视觉艺术季、音乐艺术季、舞蹈艺术季、戏曲艺术季”,分4个阶段推进打造“文化年”概念。整个市民文化节期间在市本级共举办各类演出及赛事85场、展览33场,参与演出的人员近5万人次,观众近20万人次。同时,各县(市、区)都依照4个活动季安排设置梦想舞台,126个百姓微舞台走进社区,演出3000多场次,15万多人直接参与演出,观众达175万人次,真正做到了活动覆盖全市。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东说:“以群众性活动为主体、充分吸引市民参与,是温州市民文化节从筹备之初就一直坚持的理念,让每个市民都成为城市的主人、成为舞台的主角,以促进市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

新人新作催生温州文艺新气象

前不久,历时五个月的第五届温州艺术节暨第三届温州市民文化节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艺术节和市民文化节合在一起,既为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文艺人才创造了比赛的舞台,又为业余文艺团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本届艺术节暨市民文化节共有20多个项目,前阶段包括各类赛事的初赛,专业院团演职员、群文专业人员业务大比拼,广场群众歌会,各类晚会,展览和讲座等,后阶段以较大型艺术活动和比赛为主,包括第五届温州艺术节暨温州市第三届市民文化节开幕式与闭幕式、温州市第十三届戏剧节、温州市第十六届音乐舞蹈节、温州市第九届曲艺汇演、温州市首届“墨池奖”书法作品大赛和“黄公望奖”美术作品大赛、温州市第三届合唱节、“温州好声音”评选活动、“光阴的故事”系列演唱会、温州市第八届排舞大赛、第十一届“牵手青春”温州青年文化节以及温州市职工文艺秀、社会文艺团队展演、视觉艺术专题展等活动。

本届艺术节期间,五个政府奖的角逐成为一大亮点,声乐的“五朵金花”和“四大天王”奖、舞蹈的“红舞鞋奖”、戏剧的“高则诚奖”、书法的“墨池奖”、美术的“黄公望奖”,经过全面发动,层层选拔,发现不少艺术人才。台上选手激烈竞争,台下观众也是热血沸腾,在媒体、微信、微博到处可以看到关于艺术节(市民文化节)的热门话题。

原创作品数量多,有看点,成为本届艺术节的又一大亮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今年初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召开了专题创作会议,全市群文和专业创作干部都要紧紧围绕讲话精神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原来每年创作300个文艺作品,今年提高到创作500个文艺作品。全市各文化馆和专业剧团开展基层调研,到海岛、军营、乡村等地蹲点,创作出的文艺作品远远超出500件。艺术节期间亮相的有原创音乐作品60多个、原创舞蹈作品40多个,原创小戏小品30多个、视觉艺术参赛作品1200多件。此外,还有参赛排舞的96个、社区舞蹈41个。音乐、舞蹈、戏剧小品入选浙江省大赛数量据全省首位。

通过这些节庆赛事,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艺术门类的专业和业余创作者,也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并在各地上演。温州市文化馆副馆长董夫腾今年创作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蓝夹缬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晒蓝》,获得了温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全省的音乐新作大赛中获得创作表演双金奖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从事了几十年的音乐创作的董夫腾感慨:“创作一个有生命力的、群众喜欢的作品,除了要有艺术性的要求,接地气、符合百姓审美需求也特别重要。”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梅阳这些年爱上了写歌,今年的艺术节上有他的新作《走过墓碑》,专门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创作,他认为,“歌词要有的放矢,不能无病呻吟,要符合时代要求,具备正能量。”

第十三届戏剧节中同样精彩纷呈,共推出了近年来新创作的9台精品剧目和45个折子戏,让广大市民天天有戏看。在每一部精品剧目演出结束后,结合“文化会客厅”首创推出了“一剧一评”活动,让老百姓、戏迷直接与主创及评委专家座谈交流,观众可以直接与艺术家、评委专家面对面,直抒对剧目的感受。

第五届温州艺术节暨第三届市民文化节从整体上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突出“开放办节、节约办节、文化惠民、全市联动、全民共享、市场运作”的特点,促进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的有机结合,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文化大市建设要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引领经济的一次有益探索,成为今年温州市文化工作的一大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