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枝繁叶茂”京浙学子牵手名家共谱“青春之歌”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华北电力大学大学生合唱专场音乐会现场 甘 源 摄

本报记者 李 月

日前,随着华北电力大学蓝色动力合唱团带来的《与我同在》、《乡间小路》、《My song》等中外名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唱响,国家大剧院青少年普及音乐会特别策划、推出的“大学生新年音乐会”正式拉开帷幕。活动期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的莘莘学子相继登台,为观众带来了5场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特色音乐盛宴。

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同频共振”

据了解,在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普及“滴灌工程”中,针对青少年的普及教育可以说是“枝繁叶茂”。青少年普及音乐会、青少年艺术周、“春华秋实”展演周、国际儿童戏剧季、歌剧兴趣培养学校、音乐附小……开幕至今,大剧院与青少年素质教育“同频共振”,推出了一系列颇为成熟的特色品牌。

“繁荣发展文艺,关键在于传承文化基因。我们力图通过大体量、常态化、高水准的艺术活动感染青少年,让高雅艺术浸润孩子心田。”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部长王大羽介绍,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正是为优秀的青少年艺术团体特别定制的实践平台。自2008年创办以来,每年大剧院都会举办10余场青少年音乐会,不仅对演出的主题、曲目、形式进行精心安排,还会邀请顶尖艺术家加盟。陈佐湟、吕嘉、谭利华、吴灵芬、郝维亚等都曾前来“兼职”。与此同时,音乐会“零门槛”对接观众,邀请全市大、中、小学学生免费观演,更注重讲演结合、赏析并重,让高雅艺术与青少年更亲近。

据大剧院统计,8年来,“青少年普及演出”呈上了共计140余场演出,近百所学校的万余名同学登上这方舞台,惠及青少年超过20余万人次。从最初主打合唱,到涵盖交响乐、民乐、管乐、歌剧等多种艺术门类;从演出“老三样”,到中外经典曲目“百花齐放”,使青少年普及音乐会根深叶茂,收获了小观众的喜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与诸多业内资深人士的支持与好评。

高校学子挑大梁

此次青少年普及音乐会不同以往各年龄段学生都有参与,而是由高校学子挑大梁。并且,在参演院校的选择上也逐渐扩大了范围,今年的青少年普及音乐会首次面向全国各个优秀的大、中、小学的艺术团发出邀请,此次音乐会参演学校均是在2015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荣获一等奖的学校,而且都是非音乐专业院校。他们带来的演出不仅涵盖了合唱、交响、民乐等多种形式,曲目选择也是颇为用心,既有《卡门组曲》、《皇帝圆舞曲》、《黄河》、《霸王别姬》等经典名作的呈现,也有《宫崎骏动画音乐集》、《指环王组曲》、《传奇》、《再回首》等青少年耳熟能详的曲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大剧院还特别邀请了杨又青、夏小汤、张列、孙颖迪等知名指挥家、演奏家前来助阵,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国家大剧院开展这样的艺术普及活动,非常有远见,也具有很积极的意义。”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杨又青表示,这样一种活动形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唱、演奏技能,还能很好地展现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精神面貌,对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及学习、成长也会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演出经历成为美好回忆

青少年普及音乐会较好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增强了青少年的艺术参与度,同时也引发了艺术与大学生间热烈的“化学反应”。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音乐会,第一次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既激动又紧张!”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赵佳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学过专业声乐课,但对合唱充满热情。“为了这次演出,我和同学们连续排练了一个多月,好几次都到凌晨一两点。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演唱水准,锻炼了实践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是我们大学生活里非常美好、难忘的回忆。”赵佳说。

“国家大剧院多年来在艺术普及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音乐经典的机会。特别是邀请非音乐专业院校的乐团、合唱团参演,体现了大剧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将艺术普及落于实处的体现。”青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与清华大学交响乐队合作演奏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他对这样的音乐会相当认同:这对培养青少年的审美、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