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丽在《柳荫记》中饰演祝英台
熊宪刚在川剧《辉映羌山》中饰演兰辉
李艳冬(右)在川剧《变脸》中饰演水上漂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
2月14日,正月初七,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奖获得者崔光丽主演的现代川剧《木铎》已经进入剧本定稿阶段,为准备四川省川剧院2016年的开年大戏,崔光丽在过年期间对主人公葛来凤的性格进行反复揣摩,力求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赋予该剧新的内涵。而在2015年11月举行的首届四川艺术节“四川文华奖”竞演中,崔光丽凭借新编川剧《武则天与婉儿》获得了首届四川艺术节表演奖。同时获得此奖的还有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艳冬、熊宪刚。尤为特殊的是,这3位川剧演员都患有癌症,却始终抱病坚守在川剧演出一线,不断塑造经典戏剧形象,在戏台上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戏比命大的追戏人
两年前,在距离广元市“女儿节”开幕演出仅有不到10天时,崔光丽不幸被确诊为恶性胸部肿瘤中期。而此时,专为开幕演出打造的新编川剧《武则天与婉儿》正在紧锣密鼓地彩排中,身为主演的她焦急万分。“医生说,必须马上住院安排手术。”崔光丽说,当时根据对病情的判断,医生的态度很坚决。但想着广元市已经几十年没有演出过川剧大戏,抱着不辜负地方同仁和观众的责任心,崔光丽还是硬撑着把这出戏推上舞台,之后才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之前,她向医生提了一个要求:“不能残废。我不愿苟活,我还要唱戏!”
2014年初,在收到巴中市大型廉政历史题材川剧《挂印知县》主演的邀请时,李艳冬有些担忧,因2010年患癌症,不知此时的身体状况还能否胜任这样的角色。但当他踏上戏台的一瞬间,他明白担心病痛的困扰是多余的。“我是个‘戏疯子’,只要能够上台,我什么都可以不管。”李艳冬表示,尽管排戏过程中病痛确实给身体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但他总是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压力。“我想在活着的时候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给后人留下好的作品。”
在2015年首届四川艺术节上,新编现代川剧《燕归》大放异彩。之后,熊宪刚跟着剧组马不停蹄地在遂宁市巡演了近30场。“只要身体状况凑合,我就要演出。”他回忆说,得知被确诊为癌症后,他一度万念俱灰。然而,最心疼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在川剧这个他从小热爱的事业上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自己一身本领还未尽数传授于后来者。为了重返舞台,熊宪刚努力配合治疗。2012年,熊宪刚出院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川剧传承表演,以一场川剧传统折子戏《扫松》,实践着戏比命大的诺言。
尽职尽责的艺术家
虽然身患疾病,3位艺术家对于川剧执着追求的态度却没有一丝懈怠。
“难忘嘉陵春江水,难忘天险剑门关。”在首届四川艺术节上,崔光丽饰演的武则天一开口,立即迎来一个“碰头彩”。沉稳大气、雍容华贵、唱念做舞俱佳,她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大政治家、一代女皇的鲜活形象。
“在台上演出时,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在台上,李艳冬已不再是李艳冬,他就是喻秉渊。”李艳冬表示,《挂印知县》体现的是反腐倡廉的主题。通过表演,他要努力展现喻秉渊正直、清廉、爱民的形象,使其能够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和现场观众对话,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亲近感。排演期间,李艳冬不仅翻阅了大量关于喻秉渊的史料,查阅喻家家谱,更带病坚持到喻秉渊修建的考棚和祖屋附近寻找灵感。
熊宪刚在《燕归》中饰演一位基层党支部书记,这位书记放弃去东北当老板的机会,带着1600万元的积蓄返乡回村,带领乡亲创业,改变山村落后面貌。“这个人很朴实,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小,却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家乡,很有正能量。虽然以川剧形式刻画现代人物和情节有难度,但我有信心。”熊宪刚用自己的精彩表演,为该剧注入了新的特色。
无私奉献的传承者
除了抱病坚守在川剧演出的第一线,3位川剧名家还是四川省川剧院承上启下的中坚。
“我不想让川剧在我们这代手里中断。”崔光丽直言,任何一门表演艺术的兴起、发展及传承都离不开表演艺术家和观众的奉献和支持。这些年,川剧之所以出现衰落,除了在川剧艺人的培养上功夫下得不够外,懂得欣赏川剧艺术的观众更是稀缺。她认为,应该把川剧艺术教育引入中小学校,这样一是可以发现、培养一些好苗子,二是让更多的人从小就了解并喜欢上这门艺术。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崔光丽坚持提交挽救、保护、振兴川剧的提案,为川剧呐喊呼吁。
而对于李艳冬,除了日常的排戏、文化惠民演出之外,教学也是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比较闲的时候,平均一周有10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为了在课上更快给学生“定调”,李艳冬还自费购买了一架电子钢琴专门用于教学。而熊宪刚也计划在近期系统地整理自己平生所学,并传授给弟子。“趁着身体还行,多做些事,只要学生们肯学,我将把我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东西都教给他们。”
(本文图片由四川省川剧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