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西记者 杨 渊 通讯员 邹文姣
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等150余个机关团体在山西左权县(原辽县)驻扎生活、战斗达5年之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八路军指战员在此运筹帷幄、投身抗战,与老区人民一起创造了党群同心、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光辉历史。当时,许多八路军指战员的孩子出生在太行山上,因战事紧张不能亲自哺育,只能寄养在老乡家中。“太行奶娘”冒着生命危险,以博大的胸怀、无私的母爱负起了如山重任。在左权,“太行奶娘”有几十个、几百个,甚至更多,但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留下姓名的只有56名……
2012年,左权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左权民歌、小花戏为艺术形式,以“太行奶娘”感人故事为题材,打造一台弘扬抗战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优秀剧目,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应运而生,并在不断排演中多番打磨提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日臻成熟。
左权小花戏《太行奶娘》讲述了抗战期间,当地一大批青年妇女冒着生命危险,面临生死存亡艰难选择,用生命和乳汁含辛茹苦保护、哺育革命后代的感人故事。在剧本、唱词上传承了左权小花戏及开花调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在舞台呈现上保留彩扇道具及三颠步、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在音乐创作上采用大型交响乐队与山西地方特色乐器晋胡、横笛、锣鼓镲、四块瓦交互融合方式呈现,剧目场面恢弘、效果震撼。
“为了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我们坚持本土演员演本土戏。起初,看着费尽周折从全县选拔的100名演员,导演杨梅可犯了难。这些普通人没有一点舞蹈基础,有的只是太行山人的朴实和坚韧。”左权县文化局局长王建军说。
据了解,为了尽快提高演员基本功,剧组特地请来专家对演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当时正值七八月的大热天,演员每天从早晨8点排练到晚上12点,坚持排练了两个月。剧中奶娘的扮演者王建英说,最让她难忘的是2012年9月,当时剧目进入排练阶段,为保证排练时间,剧组把大锅支在了剧场,一天三顿吃在那里,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大家还是练得很起劲。
2012年12月26日,《太行奶娘》在山西大剧院首演,收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该剧此后还赴国家大剧院、北京军区演出。一路走来,《太行奶娘》斩获了多个奖项: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特别奖等。
2014年,《太行奶娘》入围国家艺术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其打磨提升获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剧组综合多方意见、建议,将序幕推翻重排,进一步强化军爱民和奶娘艰难抚养奶儿的戏份,更多体现地方民俗文化元素,使之更跌宕起伏、更符合剧情发展需要。
这一切努力,也让《太行奶娘》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2015年4月,该剧与浙江杭州大剧院签订全国巡演100场的协议。当年8月,该剧被文化部列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巡演重点剧目,10月,参加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进京展演活动。截至目前,《太行奶娘》累计演出210多场,足迹遍布山西、北京、河北等7个省市。
“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我的老家在太行”……一曲曲熟悉的乡音伴着主旋律高亢深情地唱响在山西省左权县百姓的耳畔——今年2月10日晚,当地非遗剧种小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又一次在县城宣传文化中心剧场上演。
年前,听闻修改后的《太行奶娘》要演出的消息,72岁的王香玲就催着儿子买了4张票。原来,定居在南京的女儿一家要回来过年,老太太想让他们看这部戏。“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在老家,在母亲身边,跟家人一起观看舞台的另一种深情母爱,重温革命年代,感受激情岁月,是一种难得的经历。”王奶奶的女儿张雪梅看完演出后说。
王建军表示:“剧团还要参加2月25日县里举办的迎新春《民歌音乐会》和3月4日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迎‘两节’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进京展演汇报演出。新的一年,小花戏《太行奶娘》的演出行程更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