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江西记者 柯中华 实习记者 伍文珺 通讯员 王 力
“百节年为首”,逛庙会、观瑰宝、读圣贤、看大戏……在江西新余,文化元素渗透在今年春节的各项活动、各个细节中,文化惠民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文化年味”。
每年初一,新余市博物馆馆长高增忠都会到该馆所属的傅抱石纪念馆值班。他说:“抱石馆每年春节参观人数都很多,今年春节天气格外好,来的人尤其多。”猴年新春,傅抱石纪念馆、罗坊会议纪念馆、民间珍宝馆和孔庙均正常对外免费开放,接待观众突破3万人次。而仅大年初一,傅抱石纪念馆接待观众就突破5000人次。
地处乡村的罗坊会议纪念馆也成了人们新春走亲访友之余觅春踏青的选择。在深圳工作的龚先生趁回老家过年的机会,带着妻子和孩子到纪念馆参观。他说:“在喜庆之余,来重温红色历史,也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红色故事、感受革命氛围,极有意义。”据统计,春节7天假期,罗坊会议纪念馆每天观众都有400至500人,初一、初二、初三更是超过1000人。
“唯跑步和读书不可辜负”。2月7日除夕当天,新余市图书馆新馆试运行。新馆开通手机APP和微信,实现数字借阅服务。馆内增设了咖啡吧、新书自选、读者沙龙、自习室、读者心灵驿站等学习休闲区域,外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天候免费提供图书自助借还服务。
新余市民对此十分欢迎。记者观察发现,从正月初四、初五开始,新余市图书馆迎来火爆人气,尤其是少儿馆,日均接待读者2500人次。此外,新余市美术馆在新春期间展出的画展,受到了新余书画爱好者们的青睐,每天到美术馆的观众有上百人。据统计,春节期间该馆共接待观众2000余人。
小锣鸣脆,竹梆点轻,轻挪碎步。伴着清脆的嗓音,“千里寻子”的张玉红上场了……农历正月十四晚,在新余市会展中心影剧院内,采茶戏《寻亲记》如期展演。室外气温骤降,冷雨霏霏;室内高朋满座,热情洋溢。
“我们小时候,农村没有电影和电视,过年最热闹的就是一大伙人围在一起看戏。”62岁老人简大爷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跟着哼唱起来,仿佛回到儿时看戏的情景。
在新余,新春期间看戏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除了在新余市区演出之外,新余市文化馆还在春节期间送戏下乡,分别到水北、南安、罗坊等乡镇演出共13场,让农民在家门口欣赏到精彩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