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建设应从群众需求出发群策群力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北国初春,乍暖还寒。3月1日,黑龙江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汇聚哈尔滨黑龙江省人大会议室,就文化建设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现在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作为边疆省份的黑龙江在文化产业上应冲破各种瓶颈,迎难而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主张,充分利用黑龙江省非遗资源,把能够做大做强的加工型非遗项目列入文化产业重点推动项目加以扶持。在印刷、图书出版、网络电视、动漫等传统行业,通过创新经营方式建立全国性、全球性营销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牡丹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张亚英也认为,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鉴于文化产业体量在黑龙江的比重还不大,政府应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大型文化集团或国外大型文化财团强力带动,缩短黑龙江与全国的差距。同时,政府应加大本区域内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无论省、市还是县、乡、村,都要有本埠文化支柱企业。只有实现文化企业全覆盖,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带动性才能真正实现。

近年来,黑龙江群众文化建设红红火火,全国人大代表对此特别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大庆石化公司李庆河表示,自己家离广场很近,每天傍晚广场上熙熙攘攘,却没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不像前几年因为抢地盘或音响声音大等,大小摩擦时有发生。这说明老百姓的文明素质提高了,但人们也普遍感觉,活动样式太少,比较传统的健身操、大秧歌等项目适合老年人,中青年人兴趣不大,政府如果把一些新鲜、欢快、适合各类群体的多种文化产品、服务和项目引进来,会吸引更多群众参与。

说起群众文化缺少新项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黑河市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认为,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部门应从三方面着手解决:派文艺老师到基层辅导;支持辅导老师根据实际到先进省份学习文化项目设立和运作经验;鼓励社会人士特别是文化能人到外地学习,学成归来再组建品牌队伍。她特别指出,在基层、在民间,很多文化特色项目不为人所知,要在民间深入挖掘,优秀项目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加以扶持和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市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谭志娟说,农村同样缺少农民文化带头人,如果每个村有1至3名或更多文化带头人,政府对这些人加以培训,让他们回村组建品牌文化队伍,这支队伍不但建得快、成熟得快,带动性会更强。

全国人大代表、肇东市苏萌园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艳霞表示,近些年自己经常去音乐厅、电影院、剧院进行文化消费,现场观赏文化精品对真善美引发共鸣的观感,与在电脑、电视上看完全是两种感觉。在基层,特别是对农民群众而言,进入专门文化场所进行文化消费可能没有优越条件,那么能够生产制作精品剧节目的各级院团或企业可开动脑筋,多深入农村和社区开展服务。

如何更好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江市街津口乡小学教师刘蕾关心的话题。刘蕾认为,城市博物馆现在成为孩子们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孩子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但目前黑龙江省博物馆还很少,离满足群众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她建议建立巡展制度,各级博物馆组成巡展小分队,带一件或多件特色馆藏精品深入社区、学校、农村、军营、企事业单位展览,并配备优秀讲解员讲透巡展藏品,群众才能真正了解藏品背后的生动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长时间的运作,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群众文化素养也能提高。

全国人大代表、安达市劳动转移办公室那辉说,文化产业经营人员、群众文化带头人稀缺的问题,可通过三个办法破解: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文化馆和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的作用,对各地区、各单位文化能人加大培训力度;二是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引入群众需要的群文项目的文化带头人;三是积极开发文化志愿者资源,大力开展文化志愿者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