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喷空”:接地气聚人气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 近日,一种名为“喷空”的具有中原特色的聊天式幽默艺术形式在河南郑州很受专家认可和观众支持,场场演出叫好又叫座。“喷空”粉丝团喊出“南清口、北相声、来到中原看喷空”的力挺口号,“喷空”也由此被誉为“中原文化新名片”。

“喷空”在河南方言中意为聊天,北京人叫侃大山,四川人叫摆龙门阵,陕西人叫谝一谝。“喷空”虽是聊天的意思,但比聊天热情、豪放。河南作家刘震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就对“喷空”有着精彩的描写。

2月6日,由“喷空”团队带来的节目《越喷越高兴》在河南电视台2016春节联欢晚会中播出,一下子把“喷空”拉进了观众的视线。许多人惊叹“喷空”节目的“横空出世”,殊不知,在郑州市唐人街文化广场不到120平方米的井台茶坊里,每周六下午都会有30至40人坐着小马扎在这里看“喷空”,而这样的场景从2014年6月就已经开始。

“喷空”的常驻地井台茶坊是一个逐渐被人遗忘的百年老字号,在“喷空”创始人、河南著名剧作家、导演陈红旭的努力下,才得以重见天日。茶坊内处处洋溢着河南风,有着近300年历史的道情筒、三弦、书鼓、醒木等带有中原民俗风味的老物件随处可见。在这里可以了解河南的风土民情和河南的市井娱乐生活,感受最真切的河南非物质文化形态。

每周六下午在茶坊准时上演的“喷空”风格自然,没有固定的演出舞台,柜台前、茶台前……观众不知道下一个演员会在哪里出现。“喷”者往往经过一定的准备,也可以随时自由发挥,听众兴致高了,还会给演员“出题目”,演员也让观众参与即兴表演,甚至还有观众主动要求上台“给大家喷一段儿”……现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90后”网络作家“丫丫不学语”说:“看完演出我才明白了‘喷空’为什么这么火爆,原来它的素材都取自生活中的事物。”她说,以贴近生活的表演形式,将这些贴近生活的事物用幽默的手段演绎出来,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这种表演要求“喷壶”们不仅要喷得张弛有度,而且要游刃有余,要把观众带入各种情景中去,让他们能身临其境而不是隔岸观火。

每场“喷空”演出中,“喷壶”们不仅有妙语连珠的能力,身上的功夫也绝对了得。您见过打出“烩面”味道的少林功夫吗?在“喷空”节目里就有。少林功夫和河南烩面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喷空”这里被杂糅在一起,“喷空”表演者用武术表演毫无违和地表现烩面的制作过程,得到满堂喝彩。

“喷空”不仅有“说”,有“打”,还有“唱”。“喷空”中的“唱”就是一种河南曲艺的艺术形式——河南坠子。而“喷空”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用河南坠子来唱。

20世纪末期以后,河南坠子的生存发展遇到空前困难,观众流失、演员锐减,渐渐淡出主流舞台。怎么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如何找到一种表现形式使其既可以保留文化精粹,又可以符合现代人的欣赏水准?新的艺术形式如何做到既接地气,又有内涵?这些问题在陈红旭创办“喷空”之初,都深深地困扰着他。

当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创办“喷空”时,陈红旭答道:“用河南老百姓‘喷空’的形式和大家喷儿喷儿,没有别的,只希望咱中原文化能更好地繁荣起来,一片苦心只为抛砖引玉。”

不少专家看过之后表示,“喷空”幽默、随意、接地气,信息量虽大,但并不是一锅乱炖,而是汲取了众多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华,是一道集百家之长的文化大餐。

陈红旭说,“喷空”团队今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出一本名为《喷空》的书,“我们要把‘喷空’打造成河南曲艺的金字招牌”。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