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锋娟
陕西渭北睿乡韦庄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人文底蕴深远绵长。寒来暑往,岁月更张,她牢牢坚守着传统文化的原滋原味。
缺失的不是文化,而是平台
2016年伊始,韦庄镇民俗文化活动就纷纷开场。鼓吹乐、锣鼓队、妇女表演唱等,热闹了整个小镇。
“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的蓬勃发展;而基层文化的发展,又与传统文化兴盛息息相关。抓住民俗传统,韦庄镇正积极探索一条基层文化的复兴之路。”韦庄镇镇长周李鹏说。
“基层从不缺少文化,只是缺少整合发展的平台。”今年69岁的姚铁刚已在基层文化站坚守了30余个年头,谈起基层文化发展,他深有体会,“我镇早在90年代就成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既有深厚的特色民俗文化根基,也有丰富的民间精神文化需求,但缺少统筹推动的力量和文化发展的平台,民间自发活动零零散散,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这几年,镇党委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文化中心。”韦庄镇文化中心现有“五室(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村村通服务室、办公室)一院(影剧院)一厅(多功能厅)一台(室外舞台)三场(活动广场、灯光球场、羽毛球场)”,全镇已成立村自乐班18个,舞蹈队32个,拥有村级文化广场15个,农家书屋27个。
草根艺人有了用武之地
“我们乐于参加镇上的公共文化活动,早些年农活家务活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搞这些娱乐活动,现在日子好了,平台也多了,像我老伴那样原来不参加文娱活动的人,现在也主动参与进来帮忙制作道具,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韦庄社区文艺演唱队领头人、全镇模范好媳妇、澄城县先进文艺骨干分子雷菊香笑着说。
目前,像“民乐园纳凉晚会”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但举办活动只是韦庄镇搭建基层文化平台的第一步。在姚铁刚的构想中,这个平台还将划分得更精细和专业。2013年,韦庄镇把经过初步筛选的近百名农村文艺人集中起来,针对群众的喜好和文艺人才的特长制定培训方案,优化组建了“韦庄镇镰山群众艺术团”“韦庄社区文艺演唱队”“村民乐团”等文艺队伍,成为当地文艺活动的领头羊。
如今,每逢节假日,镇文化站都要组织各文艺队伍开展不同的文艺会演。2011年的“百人红歌——颂歌献给党”,2012年的“农民秦腔大奖赛”,2013年的“金蛇狂舞闹元宵”大型锣鼓展演,2015年8月份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第八届农民文化节,均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节目。
“经常见到节目结束之后,村民们直呼看得过瘾,一些热情的村民还对文艺队拦路阻挡,非要让他们留下吃过饭再走。”自愿担负文化站摄影工作的村卫生所主任胡士河感慨地说,“我们希望这些民间特色文化能通过演出更好地保存下来。”
“农村本土文艺工作队伍培养好了,对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韦庄镇镇长周李鹏说。
建设文创小镇任重道远
在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之后,文化创意产业崛起,为诸多城镇抢占产业新高地开辟了一片天地。建设“小而美”的文创小镇,充满了人文情怀,是对以往大拆大建、千城一面城镇化的纠偏,更是开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之路。
“我镇的文化活动可以说大事多,活动多,创新多,亮点多,荣誉多。我们传承并创新基层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歇。”姚铁刚语气坚定。“从以镇长为组长,文武部长为副组长,文化中心主任和文体科教、共青团、妇联干部为成员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到各村社区均配备的文化兼职干部,均坚持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季度有小结。”
此外,镇文化站积极开展送文化、送科技、送知识“三下乡”活动,三年来共组织文艺下乡免费演出54场,免费放映电影324场,举办歌舞晚会12场,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和文艺培训班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