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轩
“我切身体会到国家实施这一计划对我们基层院团的帮助太大了,我们团的艺术水准能有质的提升,没有‘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是绝对不可能的。”陕西省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团长张昌文激动地诉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给剧团带来的巨大改变。
汉调桄桄是陕西汉中覆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戏剧种类,其作为陕西九大剧种之一,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多方面原因,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一度陷入困境难以为继。2009年,张昌文开始担任团长后,一心想把剧团振兴起来。在县里的支持下,剧团基础条件得以改善,但剧团最核心的问题——人,成了最大的难题。
张昌文刚到剧团时,全团有30个人,平均年龄40多岁,能登台演出的人不多,行当不齐,根本没法正常演出。2013年,文化部启动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选派优秀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为“三区”培养急需紧缺的文化工作者,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因此获得了解决人才问题的希望。陕西省文化厅经过反复研究,将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纳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安排该团人员整体进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深度培养,经费按标准由“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承担。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30余名演职员得以脱产在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住校学艺一年。
面对基层院团基础薄弱、专业水准相对欠缺、行当不全等实际情况,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积极与每位进修学员交流,及时完善培养方案,选配了由一级导演、一级作曲、一级演员等优秀教师组成的授课班底;在集中讲授一般基础理论的同时,积极采取一对一、一对二的个别辅导,通过手把手的培训,增强了全面学习的针对性,使多年淡化的“唱、念、做、打”“身、眼、手、法、步”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主任尉霞介绍,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下,在对汉调桄桄剧团学员培养中,学院注重让非遗传承名家口传心授,特别聘请易俗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惠敏丽和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李小峰等开展戏曲专题讲座及展示,并安排学员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观赏秦腔《春草闯堂》、《大秦将军》等排练演出。
经过整团培养,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成功复排传统历史剧7部,新编历史剧2部、折子戏20余部,举办大型综合晚会6场,并将相关剧本、曲谱、剧目碟片、排练演出剧照、录像资料全部整理归档保存。“现在我们团已经从一年演出30多场增加到100多场。”张昌文兴奋地说,“同时,县里为传承汉调桄桄特别招收60名小学员,团里现有人员经过整体的培养学习,专业水平也显著提升。”
在2014年10月举办的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中, 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的新编历史剧《韩信拜将》斩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7项大奖。
张昌文认为,陕西是戏窝子,各个剧种都需要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基层院团的人才培养,“要栽一棵树活一棵树”,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不撒胡椒面,通过整团集中扶持,能帮助各剧团解决人才难题。
参考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的培养模式,陕西省文化厅2014年又安排米脂县盐都秦腔演艺剧团40余人整团进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集中培养。安康市汉调二黄研究院在陕西省京剧院的大力支持下,招收了65名童子班学员,整体培养接班人。陕西省文化厅还在西安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陕南陕北民歌歌手进修班,选拔培养陕南、陕北民歌演唱好苗子进行深度培养,很受基层文化工作者欢迎。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顾劲松介绍:“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的实施,更多的基层文艺单位看到了人才发展的希望,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人才培养,这使得一些急需保护的传统文化遗产项目有了生机。”
3年来,陕西省结合基层实际,积极推动落实,创新工作方式,强化配合对接,为“三区”培养文艺工作者400余名、培训2000余名,为基层“三区”选派文化工作者3000余名,促进了“三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