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着力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面貌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春回大地,绿意萌动。4月5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北河村,四五百位村民聚集在新修建的村文化广场,有的玩双杠、有的跳健身舞、有的排练小品,好不热闹。

去年,北河村投入190万元修建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和4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基本满足了村民文艺演出、图书阅览等方面的需求。

“北安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实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两年时间建成23个超过20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23个超300平方米的村活动室,有效解决了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没场地的问题。”北安市副市长郭志峰说。

据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张丽娜介绍,从2014年开始,黑龙江在财力非常吃紧的情况下,先后投入4.35亿元启动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两年共建设完善2604个行政村“广场+活动室”,覆盖范围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近1/3,初步改善了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面貌,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避免“撒芝麻盐”现象

2013年底,黑龙江省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整合涉农资金4亿元,启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用两年时间建设完善2604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和文化广场。该项目被写入2014年和2015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连续两年列入省政府为群众办的重点民生实事。

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韩慧峰介绍,黑龙江省共有行政村9000余个,资金平均使用容易出现“撒芝麻盐”现象,并且部分行政村因农村人口递减面临整合,极易导致新建的文体设施闲置浪费。为此,该省选取区位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的2604个行政村,作为首批建设试点。每个行政村投入15万元,3万元用于文化室设备购置,剩余12万元用于建设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

与此同时,为强化统筹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效能,黑龙江省文化厅与相关部门充分协商后,省体育局为项目配置了健身器材,省新闻出版局增配了图书,省科协设立了科普宣传栏,最终形成了一个统筹建设文化中心工程的实施方案。

在资金使用上,一些地市在用足用好省级资金的同时,采取从县级财政划拨一块、乡镇政府匹配一块、村民“一事一议”出工顶替一块的办法,全省累计匹配资金近10亿元,义务出工约15万人次。以北安市为例,该市在用好省级资金的同时,先后匹配资金80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 ,扩大了建设规模、提高了建筑标准、确保了工程质量。

以制度强化日常管理

为使建好后的中心良好运行,海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德祥介绍,海林市采取了村推荐、镇审核聘用、文广新局备案、村使用的方式,建立起由村文化带头人、文化大院负责人、村干部等组成的村级文化管理队伍。

呼玛县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便交由乡镇、村屯管理使用。“我们还与其签订责任状,对开展活动较好的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对开展活动较少和群众不满意的单位给予批评,并与乡村干部绩效工资挂钩。”呼玛县文体局局长尤本江说。

变政府管理为群众自我管理,黑龙江省探索出“政府搭台、自我管理、规范运行”的文化中心管理新模式。通过抓宣传引导和加强管理,把宣传引导的主战场放在了文化辅导上,派文化干部对乡村文化活动进行辅导,进而提高中心文化活动质量。通过抓队伍建设,两年来,全省上下举办村文化广场管理员、文化带头人、文化能人培训班500多期,培训1万多人次,各中心的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文化厅还先后制定出台了《行政村文化广场管理人员职责》、《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管理制度》、《行政村文化广场管理制度》、《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群众须知》等管理办法,以制度强化中心的日常管理。

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为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影响力,黑龙江每年组织专业团队送戏下乡演出8000场以上,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带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2014年,为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品牌知名度,全面展示新农村建设风貌和新时代农民风采,黑龙江举办了农民文化节,通过农民大舞台、美术书法摄影和朗诵演讲等系列活动,展示了当代农民的风采,激发了农民参与热情,形成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新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通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建了1900多个省市县各级群文品牌,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张丽娜表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确实带动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入实施,调动了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实现了建设一个文化中心、凝聚一方群众、活跃一村文化群体的目标。“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快深入研究我省行政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村级文化设施管理使用制度,确保投入村级的文化发展资金发挥良好效益,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