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可以这样上——文化队伍培训的创新实践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张 妮

近两年,关于“未来,我们怎样上课”的话题不时出现于报端,在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的“未来教室”里,在上海二师附小师生们共同演绎的“创智云课堂”上,利用电子屏幕、电子书包、3D打印机等新型电子设备授课的方式已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图景,而成人培训中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模式也体现出当下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文化系统的培训中也体现出来。近两年,由文化部牵头举办的各类针对文化队伍的培训,在适应时代、增强培训效能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亮点和新趋势。

数字化:让培训打破界限

2015年,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统筹各方资源,发挥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的资源优势,依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和分布全国的7家培训基地,举办了示范性培训、公共文化巡讲及远程培训165期,培训基层文化骨干41万余人次。其中远程培训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破了传统培训的师资不足与地域界限,使服务触角得以迅速延伸。实际上,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省市的一些文化馆近两年也开通了远程培训服务。

远程培训 文化部2015年举办了“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网络书香讲坛”和“数字学习港”等远程培训共18期,培训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近39万人次。其中,颇受欢迎的“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远程视频培训于2014年7月首次在全国26个省区市的近200个接收点同时进行,面向近2万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在线学习服务。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韩美霞:从2014年到2015年底,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空中大课堂”教学接收点,从仅有1个增长到13个,共接收培训视频25期。通过“空中大课堂”的学习、交流,一方面使集中在大城市的优质资源下达到基层,另一面也节省了基层文化机构的培训经费,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这一方式为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

“淘宝体”测评系统 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基层文化队伍示范性培训第一期全国县级文化馆长培训班上,学员们首次使用了“淘宝体”满意度测评系统。学员们告别了纸质的测评表格,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选择培训项目,再通过之前老师给的验证码对每一门课程和授课老师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类似“淘宝体”的星级评定,包括总体评价、政策理论水平、教学内容、授课效果四大项,还可填写“点评及意见建议”。

●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文化馆馆长朱伟:“淘宝体”的星级评定设置很有新意,便捷、直观。这样做能够让学员在听课后第一时间对课程进行评价。此外,培训方也能及时汇总数据,根据学员的综合评价情况,及时掌握培训效果,调整不足,提高培训质量。

多元化:培训方式创新多

“针对成年人的培训要抓住特点,比如他们学习目的性强、以具体经验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具有自我指导的深刻需求。”这是很多培训机构和老师的共识。相比对于儿童的授课,面向成人的培训往往需要运用更多新鲜、多元的方式,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结构化研讨 这是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的培训手段,也是近年来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等大力推广的教学方法。“结构化讨论”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的“水平思考”理论和A·F·奥斯本的“头脑风暴”理论,通过构建结构化思维模型,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培训催化师的引导下,学员分阶段进行多次交流辩论,以达到催化新思想、碰撞新观点、激发新认识、分享新收获的目的。

● 天津市少儿图书馆副馆长林洁:这是一种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研讨方式,在融洽氛围、解决问题、探讨对策的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在研讨与互动交流环节,每位学员得以高度参与,学会如何用众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群策群力找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

广场上的现场教学 2015年,在湖南文化志愿服务基层行系列活动中,主办方组织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给文化干部和群众做辅导与培训。参与志愿活动的两位舞蹈老师在辅导过程中,尝试在当地的广场上现场教学,不仅大受广场舞爱好者欢迎,也为当地的文化骨干上了一堂生动的辅导课,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这种形式已成为湖南省群艺馆广场舞教学的一种特色方式。

● 湖南省群艺馆大型活动艺术总监周固坚:当下,对于文化骨干的培训方式越来越多元,课堂教学、在线视频、光盘教学、远程培训等形式丰富。但对于最基层的文化骨干来说,他们急需具备活动组织、教学辅导的能力。在广场上的现场教学,对基层文化骨干,尤其是对新入职的年轻文化干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观察者,广场教学可以让他们更直观、深刻地了解如何与群众沟通、教授的重点等。

互动性:增强团队建设

为了提高文化培训成效,培训实施方大多倡导激发潜能、分享快乐的团队培训模式,别出心裁地开发全员参与的活动项目,如文干院正在研究的“干部教育培训团队管理五步法”等。多位培训师感慨:“一个培训班的培训效能如何,团队的融洽度至关重要。所以,如何让学员们在短时间内融洽相处且树立团队意识,是一个重要课题。”

“破冰” 这是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近年来针对培训学员设置的“第一课”,也是学员们感触颇深的一个环节。班主任用学员分组、自我介绍、击鼓传花三招,打破了原本陌生的学员之间的尴尬,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见面会。这一方式也在许多地方的文化培训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龚玉立:要让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学员高度参与课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团体氛围,让所有人消除隔阂、畅所欲言。培训中的“破冰行动”,明确了班委职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也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这让大家很快进入了状态,对于后期的培训开展做好了铺垫。

文体活动 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多个培训基地都设有“文体活动”的培训环节,且要求全员参加。相比一般的文艺晚会、诗歌朗诵会等,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培训课中的文体活动,还包含一些素质拓展类内容。每个基地的文体活动的开展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且在不断更新。

●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刘瑞彪:设置文体活动的目的与“破冰”相同,都是为了打造“张弛有度、和谐奋进、激发潜能、分享快乐”的优良班风,树立团队意识。根据多次的满意度调查,文体活动的受欢迎率很高,是增强学员小组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活动中大家各显其能,在开心尽兴的同时,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彰显了团队协作精神,也为整个培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