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风雨故人来。4月的台湾晴雨不定。4月11日至22日,近百位的北京艺术家交流团从桃园市一路南下,途经新竹、台中、彰化、嘉义、高雄、屏东等地,所到之处虽难免大雨瓢泼,但恼人的天气并未影响两地艺术家交流互动的兴致,也未减少台湾观众雨中赴约观看演出的热情。
由北京市台办、市新闻办、市文联主办的第十六届“京味儿文化之旅”京台文化交流活动,在十余天里为台湾人民奉上了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文化大餐。连续十六载坚持、创新,“京味儿文化之旅”已成为两岸文艺界人士相互了解、增进两岸人民感情的桥梁。
交流越来越面向基层社区
4月14日一早,嘉义县民雄乡文隆村村民何炯南家陆续聚起不少村民,家中里外也打扫一新,瞧这隆重劲儿,不少人猜想,“南哥”在北京的老朋友可能要来了。果然,临近中午,来自北京的艺术家冒雨从嘉义县城赶到了村里,看望当地的乡亲。
何炯南其实没想到当初一个小举动就能让北京的艺术家记挂这么多年。2011年,第十一届“京味儿文化之旅”来到文隆村,到了村里,交流团一位成员生了急病,热心的何炯南便帮忙联系了医院治疗,自此便结下缘分。其后的6年,每届“京味儿文化之旅”到台演出,总会有艺术家带着礼物到何炯南家中看望, 听说何炯南爱唱歌,交流团便邀请他参加演出,成就了两岸同胞同台合唱的一段佳话。
在这次赴台交流的8场演出里,不乏两岸同胞携手合作的例子。在高雄,台湾第一花脸朱锦荣老先生欣然登台与京胡演奏家王媛媛合作京剧《赵氏孤儿》唱段;书画笔会时,两岸书画家互相题字留念,切磋技艺;为了让观众近距离体验京味儿艺术的魅力,主办方甚至将舞台支在了彰化县田尾乡的公路花园观光夜市,让观众边吃小吃边看节目……“过去几年,两地的交流都限于小规模的、某个艺术门类的接触,近些年,开始有大型的综艺演出参与,交流范围也从市中心延伸到基层社区、学校、农村。”连续4年参与京台文化交流的北京市文联组联部主任陈卫东说。
与台湾民间文艺团体紧密互动
“常辞宝岛彩云间,千里北京数日还,两岸交流啼不住,友谊已过万重山。”4月12日,台湾书法学会理事长沈荣槐通过改编李白的绝句描述了两岸文化交流的场景。这天下午,两地书法家同桌而坐,畅谈各自的发展历史和推广书法教育的经验,这也是“京味儿文化之旅”开展15年来,主办方首次组织两岸文化团体和组织间的对接,探索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听闻北京书法家协会共有2000多名会员,开展书法活动有政府经费保障,学校教育已将书法列为必修课程,沈荣槐很是羡慕,他透露,台湾文化团体多为民间组织,经费大多需要自筹,维持发展很是不易。得知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沈荣槐仍多次邀请大陆书法家赴台开展笔会交流,北京书法家协会调研员郭孟祥表示:“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各种书体兴盛不衰,两岸书法家通过不懈努力打通交流渠道,他们通过书法共抒情怀,连结起两岸文化交流传承的坚固桥梁。”
在台湾舞蹈家协会理事长陈昭良的工作室里,艺术家们欣赏了精彩的肚皮舞表演,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沈强看后邀请陈昭良作为特约会员加入北京舞蹈家协会并说:“北京舞蹈家协会不只招收京籍舞蹈人才,同时也向优秀的‘北漂’舞者敞开大门,希望台湾优秀的舞蹈家也能加入其中。”
京味儿文化落地生根台湾
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到难得一见的京味儿文化,早在交流团出发之前,台湾不少剧院就通过互联网提前发布了演出信息,可即便如此,仍有观众在没有拿到票的情况下来现场碰运气。4月13日晚7点,在新竹县文化局的剧场,85岁的吕先生拄着拐杖坐在入场口面带焦急地不断向来人打探“有多余的票吗,家里来三个人,就一张票”。最终,一位好心的女士把多出的两张票送给了他。“我是老东城人了,小时候家就住在东四牌楼的钱粮胡同,只要回北京一定会到前门老舍茶馆听曲儿,太怀念那个味道了。”吕先生感慨地说。
京剧、相声、铁片大鼓……在台湾,像吕先生这样痴迷京味儿文化的人不在少数,台北曲艺团演员林文彬最拿手的绝活快板就是年轻时到北京专门拜师学来的。26岁时,曲艺表演艺术家魏喜奎到台湾演出,林文彬看完后便下决心要到北京学习。那一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北上,学了半年快板和梅花大鼓,还从北京书摊上淘回了600多公斤书籍资料运回台北,通过20多年的摸索,演变成了今天舞台上台湾观众看得懂的曲艺艺术。
“一直以来,台湾观众对曲艺的认识很贫乏,现在,我们除了通过演出推广这门艺术,也到学校做演讲,组织学校小朋友参加曲艺社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它们传承下去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在林文彬看来,“‘京味儿文化之旅’就是个很好的平台,10多年来,它的口碑不断提升,加深了对大陆的印象,加深了对北京的向往,值得点赞!”
记者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