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传承创新六大版本中国儿艺《马兰花》常排常新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王立元

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60周年纪念日的重头戏,全新改版的“镇院之宝”——经典剧目《马兰花》,将于6月1日在北京首演。

陪伴观众成长并深受欢迎的《马兰花》创作于1956年,该剧前五个版本共演出2000多场,几乎所有中国儿艺人都参与过这部剧的创作与表演,它同样折射了中国儿艺的主创力量、演员阵容以及剧院实力的变迁。

经典怎样重现?不同年代的人见证不同版本并有独到感悟,能不能接受一个全新版本?对此,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有着清晰的思考:“不同于《茶馆》、《雷雨》等剧目,其文本就具有经典性。《马兰花》在不断打磨过程中成为经典,通过重排,作品更适应时代需要。”

这不仅仅是一部剧

对于中国儿艺人来说,《马兰花》不仅仅是一部剧。

“前几天录音时,听到熟悉的音乐,我就不自觉流下眼泪,这部剧对儿艺人来说是一种情结。”参加三个版本《马兰花》演出的演员邓晓光说。灯光设计张伟1978年进入中国儿艺工作,他看的第一部戏就是《马兰花》。“《马兰花》的每一次重排,剧院每个部门都精益求精,这是一家剧院精神的体现。”张伟说。

“可以明显感觉到,《马兰花》的价值和分量在每个人心中远远超越一部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用“继往开来”形容《马兰花》此次重排,“重排过程是艰难、庄重、审慎的,该剧之所以能常演不衰,既有中国儿艺从剧院层面的整体把握,又充分尊重了主创人员的创作空间。”

看过《马兰花》的观众也纷纷来信。“我记得演出时剧场里小朋友欢腾热闹的场景。记得小兰姐姐的美丽善良,马郎哥哥的勤劳勇敢,大兰、老猫的懒惰。”70岁的观众张战平说。观众汪虹说:“时间过去60年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马兰花》。当时看完,我们几个上小学的孩子在小雨中不停地讨论着马兰花什么时候才会开的问题,一直聊到家。”

新版《马兰花》主创人员接受重排任务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马兰花》承载了中国儿艺几代人美好的情感和几代观众的集体记忆,儿童剧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如果做不好这部剧,我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新版《马兰花》舞美设计苗培如说。

六大版本坚持传承创新

“是《马兰花》开启了我的导演生涯,让我有机会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钟浩说。作为新版《马兰花》的导演,钟浩既是1990年跟随前五版导演陈颙完成《马兰花》创作的副导演,也是当年的主演之一。目前已经成为知名导演的钟浩表示,当时陈颙告诉他,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对剧院的责任。而这也是一部经典作品对于一家剧院的意义,随着它的不断重排演出,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

在传承的基础上,《马兰花》的不断创新又让它走在了各个时期戏剧求新求变的前列。钟浩表示:“《马兰花》之所以能成为60年常演不衰的经典,它本身就在不断修改和完善。我是从1990年开始参与到《马兰花》排练工作中的,而那已经是陈颙导演对这部作品的第4次修改。即便如此,她依旧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大胆调整和创新,在排练中不断突破和挑战自我。”

钟浩介绍,剧中观众熟知的老猫一分为四,以及马郎与小兰的心理外化,都是“90版”《马兰花》修改的成果。当然,这样的修改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让从事舞台创作的艺术家们重新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更深层理解和实践,陈颙也是在此时提出了“景随情移”的舞台创作理念,这也是“90版”《马兰花》在戏剧民族化深层挖掘上作出的贡献。

据了解,1956年版《马兰花》向传统戏曲学习,1978年版融入乐队,2000年版更靠拢音乐剧,这些都是顺应戏剧发展潮流的创新。

“能感人的、留得下来的作品值得永远雕琢,能够引领时代和观众的作品才是高峰,这恰恰是国家艺术院团创作的目的和责任。”尹晓东说。

新版的变与不变

此次重排,中国儿艺和主创团队的态度一致:《马兰花》是一部经典,面对经典,不应该保守与照搬,而应该有现代意义的诠释。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勤劳’,无论作出怎样的修改和调整,‘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现在就开花’这句口诀,以及‘马兰花是勤劳之花’这一核心设定,是永恒不变的。”钟浩说。

新版《马兰花》中,角色小兰的戏份更加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陈颙曾为马郎作出这样的人物定位——“山林之子”。“在新版《马兰花》中,我们将这一理念继续完善,马郎不再是花神,而成为马兰花的守护者,减弱了神性,增强了人性。对于小兰和马郎来说,马兰花是情感和思想沟通的见证。对大兰和老猫来说,马兰花是现实的。对观众来说,马兰花是勤劳的花。”钟浩说。

舞美设计也是新版《马兰花》的一大亮点,充满现代感,贯穿年轻前卫和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理念。整个舞台打破原有写实空间,用一棵树的意象为主体,用多媒体与布景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又带有魔幻色彩的舞台空间,这样一方面可满足当代观众对现代舞台艺术作品的视觉审美要求;一方面让舞台设计亮点融入剧情,成为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六版《马兰花》浪漫、魔幻,有一种美的熏陶。”苗培如认为,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是创意。

“《马兰花》传承了剧院的艺术传统。”尹晓东说,沿着中国儿艺创作严谨、制作精良、演出精彩、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马兰花》还将不断重排,新的经典将不断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