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演交会为民营剧团营销搭平台公共文化配送机构成大“买家”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崔 丰 本报记者 洪伟成

上海大酒店4楼多功能厅被布置成拍卖会的会场,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临时充当起“拍卖师”的角色。随着她的点名,上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登台向台下的“买家”详细介绍:“为了适合下基层,沪剧《亲人》这次分为两个版本,剧场版演职人员100人,社区版只有40人,装台需要1天……”话音刚落,只见台下“买家”纷纷举起手中的号牌。

这是日前举行的由上海市文广局主办、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承办的“2016上海新创演艺产品推广会暨第三届上海市民营演艺产品营销交流会”中出现的一幕。演交会现场共设有“民营新作竞卖”“儿童剧优品发布”“巡演买家链接”和“公共文化配送”4个单元,23个以新创作品为主的“卖家”一一登台推介,“买家”则当场举牌认购,场外更有上百个剧目正在签约或在签约谈判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各个剧院以超前的市场眼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民营剧团的新创演艺作品。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等带头,各家剧场都积极准备认购;市公共配送中心也来了四五十家机构举牌,至少已有百个“买家”进场举牌。各级公共文化配送机构成为此次演交会最大的“买家”之一。

演交会现场十分热闹,两小时之内买卖双方共达成156个交易意向。视频展示、现场表演……各院团负责人轮番上台,除了介绍演员阵容、剧情内容,也详细介绍了演职人员具体人数、装台所需时间、舞美道具运载总量、舞台技术指标要求等。而在此前民营剧团展演中获得好评的剧目,在演交会上也显然具有口碑优势。讲述拆迁题材的原创话剧《汇贤坊》,因故事情节接地气而被长宁文化中心、杨浦区平凉街道、杨浦第一征收事务所等15家单位看中;两部新创的现实题材沪剧《亲人》、《白衣柔情》更是吸引了众多社区文化配送中心和剧场的关注。在韦芝看来,“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接地气,有人气”正是这些原创剧目受买家青睐的共同特点。

王勤作为沪上一家优秀民营院团的当家人,她所在的院团与上海奉贤区文广局合作的沪剧《亲人》已入选2016年文化部优秀戏曲剧本创作孵化计划。她告诉记者,为创作此剧,在奉贤区的积极组织下,主创人员曾多次下基层采风,掌握了诸多生动、鲜活的一线素材,如奉贤区“百村公司”成功运营,实现区内精准扶贫等。剧作家在新农村生活中耳闻目睹创作的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具有正能量。

目前,沪剧《亲人》已收到上海东方宣教中心30场订单,奉贤区的订单预计超过20场。王勤表示:“先举行剧目展演,再借助演交会把买家集中在一起,不像以前需要一家家上门推销。买方有什么需求,我们随时可以第一时间收到真实的信息反馈。”

演交会上,作为压轴出场的“公共文化配送”单元最受民营剧团的重视和欢迎。据记者了解,该单元在演交会当天就吸引了50余位“买家”,带来了大量订单,有助于民营剧团将演出的触角伸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末端,为百姓提供更多优秀演艺作品。比如上海魔菲斯特歌剧演出团此前在北京进行了由东城区文委扶持的北京国际喜歌剧节演出,就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而此次他们推出的《当百乐门遇到凯旋门——上海老歌与法国老歌音乐会》,更是受到不少社区文化配送中心的青睐。演出团负责人兼演员钱竑表示:“每次一唱一些经典老歌,都会看到台下老百姓有热烈反应,这同时也带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上海恒源祥戏剧出品的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去年演出时曾大获好评,此番在演交会现场更是赢得了美国百老汇倪德伦环球娱乐公司驻华代表的当场举牌,成为演交会上首个签约剧目,他们表示将视机会将其带到纽约演出,并有意重新打磨推出国际版。今年的演交会还吸引了不少国有专业院团首次参与这个平台。在“巡演买家链接”板块,上海歌舞团的舞剧《朱鹮》、上海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哈姆雷特》、上海国际喜剧节都主动推介自己的作品。上海现代人剧社团长、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张余表示:“民营交易会越来越具规模,首先是展示了民营院团的创作演出成果;其次,也给他们一个与不同体制剧团合作交流的机会。”

此外,本次演交会首次设置了“儿童剧优品发布”板块。来自台湾奇巧剧团的《空空戒戒木偶奇遇记》被太仓大剧院、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订下;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泰坦尼克号》则被太仓大剧院、苏州演艺集团拍下。引人关注的是,“台北儿童剧巡演计划”也打包在演交会上推介。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亲历了3年演交会,他表示:“买卖双方现场举牌签约,签多少场、一场多少钱,大家一目了然。这几年,演交会规模从小到大,每一步都走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