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这几天可忙坏了黑龙江省海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德祥,随着6月1日林海之夏广场艺术节启幕,海林市端午诗会、舞蹈大赛、秧歌会演、青年歌手大赛等,都需要他和同事统筹安排。崔德祥说,海林市虽然是县级市,但广场建设遍布城乡,仅市区就有包括林海广场、人民广场、民俗广场在内的十大广场,每个乡有两个以上文化广场,而村、屯最少也有一个,两个多月的林海之夏广场艺术节正是借力文化广场促进全市互动、城乡互动。
打造覆盖全省的文化广场体系
近年来,为解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没有场地的难题,黑龙江加大力度推进文化广场建设,通过财政投资、企业赞助、社会集资、资源置换等多种方式,在全省兴建大大小小上万个文化广场。仅在省城哈尔滨,就有800多个文化广场,每天来广场参加文化活动的群众多达百万人次。为了在农村普及文化广场建设,2014年至2015年,黑龙江省在农村投资4.35亿元建成2604个文化广场,并为这些文化广场修建群众文化大舞台,配备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
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长王向东说,过去吉兴乡农民开展文化活动,不是在老百姓的院子里就是在大街上,有的甚至在公路上,修建文化广场后,活动场地大了,老百姓的想法更多了,纷纷创建书法、绘画、歌舞等各种群众团体,广场文化让老百姓心里乐开了花。
黑龙江修建文化广场方式灵活,有的在城市闲置地带,有的对老街道进行改造,还有的在标志性建筑门前、在江边河边公园内,或建在大型单位的楼层中;在农村,则可选择在闲置的学校操场、村屯中央闲置区域。总之,只要有空地、能方便百姓,文化广场建设即快速推进。在大庆,政府依托100多个湖泊的有利资源,围绕这些湖泊修建200多个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亮化打造的美丽夜景让来广场参加文体活动的群众流连忘返。
截至目前,黑龙江已经形成“省、市、县、乡、村、屯”六级覆盖城乡的文化广场体系,文化广场的普及极大促进了群文活动的开展,每年参与广场活动人数超千万人次,涌现出大小群文品牌近万个,广场文化成为黑龙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广场资源培养文化人才
近年来,哈尔滨市道里区建成社区文化广场139个,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达103个。为了让广场真正成为引领群众文化建设的平台,道里区在群文队伍建设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普遍开展培训使每个社区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又通过主动承办参加国家、省、市、区大赛等,培养文艺骨干与拔尖人才。
据了解,黑龙江各级文化部门通过 “下送”“上请”方式,开展广场文化队伍业务培训,选派文艺骨干参加多种业务培训,同时邀请专家专业指导,以演带练、以演代训。各级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组建文化技能协会等多种方式创办各种培训班,群众在文艺方面有一技之长,还有的一专多能。各级政府还注重培养各级各类文化带头人,通过文化带头人组织协调组建威风锣鼓队、太极舞队、现代秧歌舞队、合唱团等群众参与性广、受欢迎度高的群文组织,通过多层次、多方式培训活动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黑龙江还整合包括社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各类社会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一批专兼结合的文化艺术团队。据统计,针对广场文化建设,黑龙江省各级文化单位举办逾千场次培训班,培养农民文化引导员、文化骨干和文化带头人超过5万人。
让广场成为群文品牌摇篮
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利用全市遍布城乡的广场优势,打造了舞动全城、万众放歌、明日之星等八大市级群文品牌,每年吸引观众200多万人次,参加演职人员两万多人,实现市县乡村屯“五位一体”全互动。为了让广场文化枝繁叶茂,开展的“全民公益艺术培训大课堂”活动每年有50期培训,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广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牡丹江市市民李新民说,自己会唱歌、爱跳舞,文化广场是第二个家。
据了解,黑龙江鼓励市县利用文化广场资源积极开展“十百千万”创建活动,即打造十个特色文化品牌、百支文化团队、千场文化活动、万名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通过几年建设,黑龙江社区、乡镇有了自己的特色团队,很多行政村拥有多支群文品牌队伍,几乎每个自然屯都有自己的群文队伍,并自编自演各类文艺节目。
黑河市文化局局长常玉辉说,在广场文化活动开展方面,该市坚持弘扬主旋律和群众喜闻乐见相结合,以文艺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韩慧峰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是黑龙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今百姓已尝到甜头,下一步将继续在人才培养、打造品牌及扩大广场建设面积等方面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