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亚群
“你们咋这么久都不来演出了呀?我们都想你们啦!”老乡们诸如此类的“意见”,最近不断反馈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民族艺术团团长谢成红的耳中,成为她甜蜜的“烦恼”。“事实上,有的地方不到一个月没去,当地群众就已经抱怨了。”谢成红说。自2015年起,民营文艺院团贺兰县民族艺术团每年要承担300场以上的政府采购惠民演出任务。“每到基层,都是人山人海。无论刮风下雨,百姓总会早早带上小板凳,等候我们开演……”回忆起下基层演出的场景,谢成红颇为感动。
贺兰县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的历史由来已久,诸如县民族艺术团等民间文艺团体,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这也成为宁夏大力推动政府长期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的一个缩影。“宁夏属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各级政府因财力有限,难以在广大基层设置大量的国有文艺机构。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质量,自治区政府很早就开始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达1.124亿元,投入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财务处处长沈自龙感慨地说,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文化发展建设高度重视。他将宁夏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总量与全国各地对比,发现宁夏的情况并不输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从投入资金所占自治区财政收入比重上看,宁夏的投入在全国还处于领先位置。“经济发展落后,但文化投入绝不落后,这让文化工作者深感欣慰,干劲十足。”沈自龙坦言。
伴随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被中宣部誉为“文化战线上一面红旗”的宁夏话剧团曾面临转企后的发展压力,然而,近年来,这种压力逐渐变小。“在政府购买演出力度加大的背景下,院团的剧目创新、演出场次都有了基本保证。”宁夏话剧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全洲说,以往政府多对国有文艺院团进行扶持,而现在主动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种转变使广大民营院团有了和国有院团竞争的资本,而国有院团转制后的经营压力得到缓解,还强化了自身的市场意识,提升了演出服务质量。
今年早春的一天,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六站文化园像往常一样红火,还增添了些许喜庆气氛。当天,恰逢老人何颖昌过七十大寿,没有选择在家里办酒席庆祝,而是来到文化园唱歌、跳舞、听戏,和乡亲们共享欢乐。“当地很多群众,早把这片小小的文化活动基地当成自己的家。农闲时节,大家饭后就会集聚到这里看戏、听戏,还自发搞一些文艺活动。”该文化园负责人张自然说。
张自然原本是退休干部,本应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的他,有感于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望、热爱与执着,把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花在推动文化园建设上。六站文化园办得红火,当地政府也积极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设备扶持,这让张自然和乡亲们深受感动。“我市今年把扶持全市非营利性社会文艺组织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对大量民间文艺组织都进行了扶持帮助,意在通过政府购买投入的形式,让群众享受自己最喜爱的文化生活。”石嘴山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每逢夏秋之际的周末,银川全市社区中总会有一些文体活动热闹非凡,参与活动者动辄上千人。球类、棋艺、歌曲、小品、非遗、街舞……融合传统与时尚的文体活动在各社区文化广场异彩纷呈。自2014年开展以来,这场银川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城市文化活动——银川社区文化节,广受群众好评。这一由政府主导发起的活动,引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2016年是深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年,我们明显感觉到政府资金的管理使用更加规范,杠杆效应更加明显。”作为连续多年承办活动的企业负责人,韩城攻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玉斌深有感触地说。据了解,近年来,银川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多万元,通过多种形式撬动社会力量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为宁夏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抹亮色。
“虽然并不具备丰富文化生活的基础条件,但贫困地区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渴求更为旺盛。”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因地制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广受百姓好评。下一步,要在购买服务的规范、长效机制构建上下功夫,彰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均等性和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