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6月16日,河南省郑州市雕塑壁画院一楼创作室一片繁忙的景象——在郑州市文化志愿者总辅导员之一、郑州市雕塑壁画院原院长张松正指导下,马亚非、陈宗铭等一批优秀文化志愿者,正在为即将亮相的郑州地铁2号线一期东风路站文化墙《大河黎明》镶嵌彩陶。
郑州地铁一号线、二号线文化墙项目中标单位多是文化艺术领域专业机构和设计单位,郑州市雕塑壁画院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单位。据了解,郑州雕塑壁画院作为一个正式员工仅有十几人的单位,能够设计制作这样的项目,与其背后的一大批优秀文化志愿者密不可分。
“总辅导员”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2011年,郑州市启动文化志愿者活动,主要通过专业文化工作者进社区、文化志愿者下基层方式进行。广大文化志愿者以讲座、培训、辅导为主,面向基层群众开展舞蹈、摄影等艺术门类的专题知识讲座和文艺辅导,组织群众参加各类展演、展览等文化活动。随后,2013年8月,郑州市成立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暨县(市)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
目前,郑州市有文化志愿服务队300余支,志愿者近5万人。为保证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不在低层次徘徊,郑州市采取“总辅导员”模式,聘请朱金键、吕延芝、孙永茂等10多位专家担任文化志愿者总辅导员,通过诸如像张松正一样的总辅导员指导培训,郑州文化志愿者和支援团队保持了较高的服务水平。
目前,郑州市文化志愿者年龄跨度为10岁至80岁,他们在剪纸、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中具有一定特长,其中不乏各类大赛及专业领域才艺的佼佼者。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来自不同行业、从事不同工作的文化志愿者,秉承“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入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提供优质文化志愿服务,有效推进了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色活动处处开花
为了迎接6月21日将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举办的“世界渐冻人日”专场活动,连日来,郑州市“兰花草”艺术团团长张岚和30多位团友每天都要到中原区残联排练,他们的舞蹈、二胡、气功等表演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越来越出彩。
“兰花草”艺术团是河南省第一家残疾人合唱团,团长张岚因患病导致下肢重残,可她不向命运低头,50多年来一直拄着双拐工作、生活,坚强而乐观。“成立艺术团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让更多有才艺的残疾人用歌声和舞蹈证明自己的价值。”张岚说。
张岚和团友们表示,在二七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支持下,为了培养和挖掘残疾朋友的才艺潜能,激发大家的演唱兴趣,不断提高合唱团成员的声乐水平和演唱技巧,二七区文化馆每年投入数万元聘请老师面向残疾人开展声乐课培训,以及其他门类文化艺术培训,受益匪浅。
“兰花草”艺术团只是郑州市二七区文化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目前,“田园二七”文化志愿者艺术团下设二七夕阳美艺术团、新星艺术团等16支特色业余文化团队。今年5月,“田园二七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还被河南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确定为该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项目。
郑州文化志愿者处处有,且各有千秋。他们作为公共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力量,有效弥补了基层文艺人才的缺位,通过全方位开展公共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培训,以“公益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为基本载体,依托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文化惠民工程、重要节日纪念日、关爱弱势群体等项目平台,在基层广泛开展文艺演出、艺术技能辅导、文艺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探索“精神+物质”双重鼓励
自从2015年10月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暨黄河科技学院实习实训基地揭牌后,黄河科技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大三学生宋文就成了一名文化志愿者,每次文化志愿服务中心有活动她都会来。她说,加入文化志愿者团队为自己广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供了好平台,获得了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导和帮助。
如今,在郑州,像黄河科技学院这样的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已有22个。近年来,郑州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陆续在院校、企业等设立分中心,以网格状形式全面展开与分中心的连接,以公益孵化器的运行模式,组织各类文艺骨干及团队进行业务培训,经过专业辅导的文艺骨干作为师资力量,深入社区培育文艺爱好者。此项工作与网格化管理相结合,与三级网格员相匹配,力争文化志愿者社区全覆盖,保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城乡末梢,使广大群众成为最终受益者。
对于志愿者来说,做一次志愿服务不难,如何让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变少数志愿者“单打独斗”为全社会“大合唱”?这是郑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市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桂玲常常思考的问题。李桂玲说,下一步,郑州市打算设立志愿者活动专项基金,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与志愿者活动考核挂钩,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深入开展文化志愿者沙龙活动,按地域或专业分组,开展特长展示、集体采风、文化娱乐、志愿者生日祝福、志愿者论坛等互动活动,给予文化志愿者更多人文关怀;按照“财政拨一点、服务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筹集方法,为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打好坚实基础,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