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阳曲县——奋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 全力拓宽精准脱贫新途径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卧龙湾生态园

青草坡乡村庄园

盛禾农场

宏旺农家

西门庄园

三晋首邑 魅力阳曲

2007年1月,“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文化旅游大县”评选结果出炉,在这份金榜上,大家看到的了平遥、敦煌、大理、曲阜等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而与这些地方齐名的,还有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名字——阳曲。

那么,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的魅力何在呢?

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是谓阳曲。阳曲,始建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到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已成为山西省治、太原府治所在地,史称“晋阳首邑”。县域面积2070平方公里,辖4镇6乡、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广阔的地域面积、古老的人文历史、原始的自然生态、淳朴的民风民俗为阳曲县遗存了丰厚的文物旅游资源。

阳曲县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大县”,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57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点1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市级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山西最美乡村”1个。曾经诞生了包括唐朝被封为“汾阳王”的郭子仪、武则天时期两度为相的狄仁杰以及傅山、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的书写者马文蔚等众多的历史名人。有云雾笼罩、巍峨秀美的小五台山;有据守险隘、万夫莫开的天门关、石岭关;有汾水绕山脚、寺庙挂山畔的悬泉寺;有松林葱郁、清凉恬静的三藏寺;有藏卧深谷、求神问道的红峗山;有北方圣地、忏悔朝拜的阪泉山圣母堂等各朝代的艺术精品;有青龙古镇、上原、三畛、北社等古镇古村还原历史;还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基地,如店子底支前纪念馆、阳曲抗日政府旧址、名人旧居、郭氏根祖文化,以及兴起的农家乐西门庄园、香槟壹号、安阳山庄、宏旺生态、青草坡乡村庄园、卧龙湾生态园、邓家坪农业示范园、嘉豪山庄、龙城农庄、青龙小镇等具有田园风情的乡村游,形成了阳曲上风、上水、人文生态旅游和黄土风情之旅的奇观。

目前,阳曲县正在依托丰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旅游产业开发与升级,使之成为阳曲县精准脱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打造全域旅游县。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

阳曲不仅是旅游观光的极佳之地,也是旅游投资开发的理想选择。

阳曲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多情,人民好客,让我们相约阳曲,共创和谐美好的明天。

悬泉寺

悬泉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前斧柯自然村南约5000米官山山腰,是一处集“古、秀、悬、奇、险、野”的旅游胜地。原为晋王府家庙,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悬泉寺整个建筑建造在悬崖峭壁间,分上中下三层,山门第一景为悬泉滴水,进入山门,便是立着长短不一小木棍的“平安壕”。过平安壕东行,依次有伽蓝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堂、经阁楼、七佛洞等人文景观。伽蓝殿面阔三间,大雄宝殿亦面阔三间,深为两间,坐北向南,背靠石壁,面对汾河,殿内塑有三世佛坐像,台下左右两侧立护法金刚。西山墙有壁画,为十二药叉神将和十二圆觉,为明代所绘。大雄宝殿东侧为地藏殿,悬山式建筑,里面为明正德年铸造的十殿阎君铁铸像,形态逼真,工艺精妙,为珍贵文物。东行数十米,是观音堂,观音堂顶上建有经阁楼,从经阁楼后门出来,沿途有仙人洞、打儿窟、水帘洞、龙王殿等景观,其中著名景点是七佛洞,洞口下方是悬崖,下面距汾河37米,位置险奇,往东便是巧夺天工的古栈道,分上下两层,建造奇巧,高悬石崖,蜿蜒曲折,宽窄参差,高低错落,宽处1.5米,窄处仅0.3米,上覆石檐,下临汾水, 悬、奇、险惊心动魄。虽历几百年风雨,栈道仍保存完好。

悬泉寺西侧则是著名的汾河二库,碧水悠悠,平面如镜。悬泉寺上列岩崖石檐,下列百尺汾水,古人赞其曰:“鸟飞聚散,鱼跃沉浮,樵子担荷,渔翁钓游,秀峰环绕,汾水引流,深谷建立,岩崖造修,恍如云梦,不啻瀛州”。

三藏寺

三藏寺,又称大安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曲县泥屯镇龙泉村,背靠万寿山,面对龙泉河、牙牙山,是一处集文物古迹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据碑文记载,三藏寺始建于唐,传为唐玄奘取经归来曾游于此。明、清屡有修葺,现存主体结构为明清建筑。坐西朝东,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1912.50平方米。上院水陆殿内有佛、道悬塑350多尊,盘龙6条,塑造技法为三重天排列,是三藏寺文物之精华,院内有古松两株,枝叶繁茂,树龄考证已有千年以上。

万寿山脚下一泉源,名曰龙泉,亦称长寿泉。泉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甘甜可口。相传,常饮此泉水能治胃病、哮喘病、皮肤病等。山上青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山下寺庙雄伟壮观,梵音缭绕,南望牙牙山形如石林,千姿百态。更有黑龙洞,石髓琼浆,巧夺天工。

红峗山

红峗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阳曲县东黄水镇东黄水村东北5公里处,因夏季满山盛开黄花,又名黄花山,始为道教场所,后佛教逐步渗入。此处是明朝晋王朱木冈第五子朱济焕宁化府佛堂,也为明末清初阳曲名人傅山先生的云游隐居之地。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八,远近民众来此敬香求子甚多。

从入山口经石门缓行一小时,即到群山环抱的主建筑群——黄花洞佛寺。据《阳曲县志》载,其于清乾隆年间修建。寺院建筑依山而建,东西绵延100余米,分布面积1250平方米。现存奶奶庙、观音堂为清代遗构,另有清代开凿的黄龙洞、黑龙洞和白龙洞。寺内存明、清碑29通。

红峗山历朝历代游人不断,其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据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碑记有八景,即:“佛洞天成,石门夕照,岭上苍松,石中古柏,龙峰叠翠,马关生烟,卧虎迷云,立猿捧月。”登上观音堂,举目四顾“东瞻牛心脑,南压青龙背,西观石门峪,北坐白虎山”,古人有诗赞曰:“黄花神境古来传,沐于持香缓步前,日照龙峰千点翠,云生马顶万重烟。立猿不泣眷神射,卧虎何知李扣弦。我来瞻礼松岩下,惟慕逍遥自在仙。”

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阳曲县志》卷二记:“东黄水村东北岩崖峻峭,松柏苍然,上有天佛洞,地佛洞,马赶祖师洞,多著灵迹,有傅山题‘黄花山’三字匾额,所以该山景色秀丽,洞多有灵迹。”

青龙古镇

青龙古镇位于阳曲县南端,紧邻太原市尖草坪区,距太原市中心15公里。据南北交通要冲之地,大运高速、108国道、太阳高速、大西铁路邻靠其左右。古代是太原府通往中国北边忻州、大同,以至蒙古、俄罗斯的必经之路,为“南北往来通衢也”。青龙古镇被评为全国传统古村落,全省十大新锐景区。

青龙古镇旧名为“青蒿嘴”。它肇始于春秋时期,初具规模于明清,康乾后渐入辉煌。青龙镇村依据地形地貌而建,如同一条龙体形,南头弯道为龙尾,西头如龙的右腿弯曲向后伸,风水坡旧道是龙的右前腿,下街是龙脖,河坡是龙头。周边有龙池、龙前头、龙门,构成了一条腾飞的巨龙。清嘉庆年间,因王绳中向大清国捐白银100万两,皇帝敕封“百万绳中”,另赐云边金黄旗一面,上绣青龙一条以示“满汉一家亲”。此后改名为青龙镇。

青龙古镇古建筑群以王家院落为主体,五华里的长街上王家建有十一座厅堂楼院及民居,并建有上花园、下花园和栏花园,园内建有梅山(抗战时被日军炸毁,夷为平地)。亭台楼阁风格各异,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古镇中五道阁当属全国罕见,九窑十八洞分上中下三层,设计精巧。

青龙古镇王氏家族从明朝开始就由农耕转向经商,从最初的商品贸易转为加工、运输,商品贸易等形式,到明朝末期已具一定规模。康乾时进入鼎盛。有22个生产蘑菇基地遍及全国。经营网络不断扩展,延伸到俄罗斯。此后,王家的商铺逐渐分布全国,字号日益增多。四忠堂、一本堂、言庆堂、养和堂、慈顺堂、永盛堂、三味堂等十八堂号为青龙古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青龙古镇坐落太原的咽喉要道,自战国以来一直是重要的古道驿站和军事要塞。汉代烽火台遗址仍存于村的东北方。五道阁据守村中。文昌宫下方有如200米长的蛛丝网状地道。上世纪60年代的地道仍四通八达。现存的3座碉堡为解放战争中闫军所建。阁、堡、寨、台、洞等遗址的存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阪泉山

阪泉山,又名阪寺山,俗称后山,属系舟山脉,位于阳曲东南17公里,海拔1760米。阪泉山,苍松成林,灌木丛生,山路弯弯,野花烂漫,幽雅清香,景色宜人,素有“冬逢三九听松涛,夏避三伏观日出”之说。

“南有上海佘山,北有阳曲阪泉山”,阪泉山圣母堂驰名中外,是天主教徒朝拜圣地,赴圣母堂朝圣者络绎不绝。阪泉山是一处集人文历史、古典故事为一体的世界驰名宗教圣地,也是集山峰峻秀、狭谷幽深、植被茂盛为一体,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文物风景旅游度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