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鼓舞邀请赛奏响京郊南海子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鼓声悠悠传新韵,舞姿翩跹动京南。6月23日,2016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全国鼓舞邀请赛在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公园拉开帷幕。本次邀请赛共有来自北京、河北、山西、云南等地的10支参赛队伍、300余人参加,每支参赛队伍都在舞台上献上精彩的表演,展现出不同地区的精神风貌。

此次全国鼓舞大赛由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委员会主办,由大兴区文化馆、北京万方荣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大兴区文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邀请赛可以搭建全国鼓舞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并提升大兴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鼓舞邀请赛亮点全景扫描

本届全国鼓舞邀请赛首先在京津冀范围内进行初赛筛选,经过角逐,北京市4支队伍和河北省2支队伍成功进入决赛,与主办方邀请的山西、广西、吉林、云南4支队伍同台竞技。

牙剑锋是广西壮族铜鼓参赛队的队长,他说,壮族铜鼓是流传在东兰县壮族民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器乐,东兰是红水河流域铜鼓文化积淀最深的地区,现存传世铜鼓612面,占世界传世铜鼓藏量的1/3。东兰民间不仅铜鼓存量多,而且藏鼓、护鼓、养鼓、祭鼓、舞鼓之风十分盛行,传统铜鼓习俗也保留得非常完整。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11月,东兰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非常感谢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大赛,让我们把壮族铜鼓文化带到北京,和全国优秀的队伍交流学习。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比赛,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表演。”牙剑锋说。

像广西壮族铜鼓参赛队这样的非遗团队,共有6支参加了本次全国鼓舞邀请赛。

云南傣族象脚鼓参赛队也是其中一支。作为傣族重要的民间乐器,当地有着“哪里有傣族,哪里就有象脚鼓舞;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的说法。傣族象脚鼓舞是傣族舞蹈中最为古老、流传最广、最有特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傣语称“嘎光”或者“烦光”,因挎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名象脚鼓舞。象脚鼓不仅是一种民间舞蹈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乐器。傣族人民娱乐时,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脚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声有色、酣畅尽兴。每当工余、栽秧后、丰收时节和节庆、赛鼓盛会,都会跳起象脚鼓舞以示欢庆,因此,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届邀请赛上,由他们带来的《傣乡鼓韵》秉承了傣族传统武术刀、棍、拳矫健、粗犷的特性,糅合传统象脚鼓舞步伐浑厚、灵活丰富的表演技法,刚劲有力、粗犷豪放、矫健灵活,既表达了舞者的意境,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傣家男儿机智强悍的精神风貌。

此外,来自本届邀请赛主场地——北京市内的团队也是亮点多多。本届邀请赛最年轻的一支队伍来自大兴区安定镇中心小学,成立于2012年的这支大鼓团队,别看队员们年龄很小,他们却将《中国龙》演绎得精彩绝伦。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力资源社保局退休职工活动站女子大鼓队,是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老年朋友队伍,平均年龄60岁以上。她们以欢快的节奏,激昂奔放的鼓点演绎出她们青春不老和美好快乐的生活。北京市昌平区后牛坊村的花钹大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在1957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花钹大鼓2005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昌平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一面鼓,一对槌,一曲舞,方寸之地,却也能表演出千般变化。闪展腾挪间,女队员飘逸洒脱、轻盈柔美;男队员刚劲粗犷、雄壮奔放。伴着铿锵的鼓乐声,10支鼓舞队向“风采鼓之星”“魅力鼓之星”“创意鼓之星”的荣誉称号发起冲击。

精品创作 结出累累硕果

全国鼓舞大赛的顺利进行,源自大兴区蓬勃发展的群众文艺事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几年来,大兴区将“美丽新区我的家”主题歌舞文化活动打造成大兴区的品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搞得有声有色。结合首都市民文化系列活动六大板块内容,以及大兴区“南海子文化活动季”有关要求,大兴区推出了一批北京市优秀品牌文化项目和品牌文化团队。以2015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为例,大兴区共获得3个类别的10个奖项。这其中既有舞蹈、小品荣获优秀原创作品,又有舞蹈团、合唱团等荣获优秀文化团队,还有一些优秀项目荣获优秀品牌文化活动。

仅就精品文化创作来说,“十二五”期间,大兴区编创了两部大型原创舞台剧目,分别是反映拆迁过程中基层党员形象的原创评剧《银杏庄》和反映大兴历史文化的原创京剧《南海子》。其中原创评剧《银杏庄》荣获第七届北京文学艺术奖,先后参与了北京优秀舞台剧目展演、喜迎十八大优秀剧目展演和第九届中国评剧节。《南海子》于2015年首演,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等地演出。除了舞台剧目创作,大兴区的舞蹈作品《新居》、《都市白领》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门类群星奖金奖,《武吵子》、《春江》等多部作品荣获舞动北京金奖等荣誉。

大兴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马宪颖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大兴区文艺创作工作的模式,总结为“四个一”,即树立一个理念、巩固一种模式、设立一个资金、完善一种机制。树立一个理念,即精品理念,精品文化每年都是区文委的工作重点,处理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要有代表大兴的、叫得响的文艺作品。巩固一种模式,即巩固“创意+专家”的创新模式,背靠首都院团和专业院校资源,文委出创意,邀请专家进行创作和提升。为此,大兴区2014年成立了“大兴区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 指挥家王瑞璞、词作家车行、女高音歌唱家邓玉华、舞蹈学博士罗斌、相声演员李伟健、京韵大鼓演员种玉杰等戏剧、声乐、舞蹈、书画等多个领域的近60位专家受聘成为该委员会首批成员,为文艺创作出谋划策。设立一个资金,从2015年区文委正式出台了《大兴区文化委员会鼓励原创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奖励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完善一种机制,通过组织原创类文化活动,鼓励小品、小戏创作,鼓励基层创作反映历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2015年不仅举办了原创节目大赛,还围绕大兴历史文化举办了“大兴记忆”原创情景剧大赛。《枣林前传》、《青云店的由来》、《桑园救主》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区图书馆编创的《大兴记忆》历史剧在全区开始巡演。2015年底,由瀛海镇农民编创、反映农民拆迁和婆媳关系的小品《穷婆婆来了》还与舞蹈《春江》作为大兴区优秀作品,获得了北京市优秀群众文化原创作品。此外,原创儿童剧《兴兴亦亦闯天关》、《淘淘奇遇记》等作品也受到了小朋友的广泛欢迎。

队伍培养 引来源头活水

精品文化创作离不开人才,将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播更是离不开人才。文化队伍就像是一条江河的源头,只有保障源头的活力,才能让河流越来越宽阔,让鱼儿越来越活跃。

大兴区十分注重对文化队伍的培养,拿舞蹈培训来说,每年都会编创4支舞蹈,于年初进行小教员培训,小教员学成之后到基层广泛普及,等到了秋收的季节,基层的队伍便会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可以说,小教员是连接大兴区、连接各镇街村社的纽带,是把种子传播到基层的蒲公英,而确保基层每个村社的文化队伍都能运转起来的还要数长期扎根基层的群众文化组织员。截至目前,大兴区共上岗群众文化组织员714人,从2012年开始试点推广,到如今实现全覆盖,群众文化组织员已经成为基层文化队伍中一直强有力的力量,真正实现了“带动一批人、活跃一个村、占据一定地位”的目标。

为实现组织员“六会”(即会管理、会指挥、会乐器、会舞蹈、会计算机、会做群众工作)的要求,大兴区文委下大力气抓好文化组织员的培训,完善了市、区、镇三级的培训结构和培训体系。一方面鼓励优秀组织员参加市文化局组织的“千人培训计划”,甚至选调特别优秀组织员参加文化部的培训。一方面将全区的基层文化组织员培训纳入到区委组织部统筹的范围,由区级财政直接保障。此外,整合市农广校、区委组织部、区教委等资源,共同开办“文化驻乡”文艺中专班和兴趣班,对基层文化组织员开展舞蹈、合唱、太极、书画等系列培训。文化组织员通过培训,还可获得中专学历。为了让组织员尽可能多地掌握本领,各镇街也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亦庄等镇还为此编写了专门教材,实现了文化组织员的系统培训。

随着队伍的稳步壮大、日渐健全,文化组织员已经成为全区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成为区镇开展活动的有力抓手。组织员们也立足本职,不断策划组织舞蹈、戏曲、曲艺等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村村有活动”。2014年大兴区新春花会大拜年活动,采取活动下移方式,很多村自发组织了“村晚”,还有部分村社联合组织晚会,开展巡演,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群众文化组织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村社建起了秧歌、戏曲、合唱、舞龙舞狮等队伍,群众文化团队成倍增长,实现了一村一品、一区一特色的目标。以魏善庄为例,2013年建立文化组织员队伍后,全镇文化队伍由原来的39支增长到126支,各项活动贯穿全年。镇里还支持成立了魏善庄镇太极拳队伍,人数达到600多人,成为宣传镇域文化的良好载体。

如今,不仅各村各社区文化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活动的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品”都逐步显现。现在,全区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都是自下而上逐级开展。以各村各社区为依托,选拔优秀人才和优秀节目参加区级比赛成为工作常态。文化组织员制度的实施,带动了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优秀节目层出不穷,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在镇街级、区级甚至市级文化活动中都取得了不俗成绩。近年来,许多镇街还纷纷承办了区级文化赛事,如广场舞蹈大赛、京评梆戏迷票友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等。

重心下移 发挥联动作用

“活动承办制”是较为成功的一种新的活动开展模式,即“文委搭台,基层唱戏;文委主办,镇街承办”,全区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均由各镇、街道承办,区文委不参与活动的具体实施工作,对各项活动只发挥监督、指导、协调的作用。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新区开展了“为党旗增辉、为新区添彩”红歌比赛。此次活动由区文委组织实施,共有来自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79支团队、近3000人,分6场比赛。其中3场分别由瀛海镇、安定镇、庞各庄镇组织开展。第一场分赛区的比赛正值端午假期,为保证演出效果,瀛海镇的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休假,从场地布景、舞台安装、音响调试等方面都尽职尽责全面配合,使比赛能够圆满完成。“活动承办制”不仅调动了基层单位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提升了基层单位举办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近年来,全区各镇、街道先后承办了京评梆戏迷票友大赛、广场舞蹈大赛、家庭才艺大赛等多项区级文化活动。在赛事组织、现场实施、赛后宣传等方面都积累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各单位也因此树立了“一镇一品”“一街道一品”。

创新需要积极转变工作方式,随着政府部门“办文化”向“管文化”、“送文化”向“种文化”的转变,大兴区文化工作切实实现了重心下移,管理效能不断提高。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兴新城的公园、广场上空都会传来优美欢快的音乐,健身的市民跟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不仅如此,在各镇街、各村的健身广场上,也活跃村民的身影,小小的广场为村民带来无限的精神食粮。而这仅仅是大兴区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文化,犹如春日里的喜雨,滋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文化,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静待着绚烂绽放,去演绎一段美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