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非遗联展: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 中国文化报

鲡 懿

三地联手项目116个、810种产品、11场报告会和讲座、5.5万余人次观看……汇成一道别致的非遗文化景观。“这么多的好项目集中在一起展览,真是让人大开眼界,看来我们生活中许多好玩意都是通过非遗传承人流传下来的啊!”天津市民张阿姨在走出展厅时发出如此赞叹。

6月8日至1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文化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在天津美术馆开展。此次活动以“非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以其耳目一新的展陈设计、丰富多彩的参展项目、动静结合的展示方式,充分展示了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的人文蕴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参展项目和参展代表性传承人中,北京项目32项,传承人21名;天津项目41项,传承人19名;河北省项目37项,传承人20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0人。展览上,一个个巧夺天工的精美艺术品,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能让人深刻感受到独具匠心、追求完美的大国工匠精神。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冯骥才看到市民对这次活动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热情,非常兴奋。“非遗是老百姓创造的文化,带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也带着更多地方的地域性格。”他说,举办这样的展览,主要是培养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人们需要多了,遗产就保护下来了。

此次展览,国家图书馆派出了古籍修复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5名优秀传承人参展,故宫博物院派出了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古钟表修复技艺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人的优秀青年传承队伍现场演示。他们的到来在现场产生了“明星”效应,不少观众认出了他们就是刚刚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露面的专家。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古建彩画传承人张志国还在现场耐心地向观众介绍故宫宫殿内部天花板花纹绘制技艺:“第一步把图纸先起草出来,落上墨。第二步把印记印到要做的白纸上,然后就是沥粉,效果就像浅的浮雕效果,就鼓起来了,然后刷大色、贴金,填内部的小的颜色,然后点龙的眼睛。”

作为此次联展的重头戏,“新皇会”展演上,来自北京、河北、天津具有代表性的12道新皇会为观众呈现了彩旗锦簇、锣鼓喧天的巡游景观。来自河北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沧州狮子,将舞狮大胆进行了改革创新,把杂技、舞狮、舞蹈、武术等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天津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会长李治邦表示,新皇会展演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这次新皇会有过去传统的精髓,但也有当代生活的影子。“比如,武吵子过去是用镲,这次是用音乐来伴奏的,显然更有气势感。精、险、玄、巧,技术难度比过去高,好看程度、娱乐程度也比过去增加了。”

为避免“博物馆式”和“大卖场式”的展会倾向,此次活动在展览方式上注重展示与展销相结合,突出观众的互动与体验,突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据统计,5天的展览青少年观众超过三成,很多“80后”“90后”的青年人表示,展览内容新颖、好玩。更多的青年观众则是在惊叹传承人精湛技艺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文物保护专业的师生专程从北京赶来观展,有的学生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还体验了一把杨柳青年画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