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戏
7月10日、11日晚,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青海省藏剧团)创排的藏戏《松赞干布》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该剧以公元630年至650年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这一伟大而艰难的史实为背景创作而成。剧中还通过描写松赞干布创制藏文字、制定律法、发展文化、唐蕃联姻等历史事件,歌颂了他为雪域家园文明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做出的巨大贡献。
朱绍玉、张兰阁、冉常建、刘玉玲、王馗、武丹丹、李小菊、杨晓华等戏曲界专家点评了该剧。专家们认为,《松赞干布》是一首壮丽的英雄史诗,视角独特,较为完整地呈现了雪域高原文化,并盛赞了松赞干布的文治武功。该剧是一出写意风格浓郁的恢宏历史剧,较好地呈现了黄南藏戏的历史脉络与艺术风格,代表着藏戏的现代化取向。文本上,文词优美,注重音律,继承了藏族口头文学的传统,代表了目前藏剧文学的较高水平。艺术呈现上,具有仪式美、服饰美和音乐美。审美意蕴上,史诗般书写了两个成长史:一是英雄的成长史,二是民族的成长史。人物塑造上,该剧对戏中人物的描写,不仅有盛赞,还有一种“悲悯”,这种“悲悯”让观众看到剧作的大情怀。
《松赞干布》两场演出上座率达到90%。演出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对古老黄南藏戏的新呈现表示喜爱。有观众表示:“虽然语言有一定隔阂,但是戏的冲击力很强,服装、舞蹈特别好。”“演员的嗓音真好,听到这样的声音就想到了雪域高原,让人神往。”“我们家小朋友看不懂字幕、听不懂语言,她能坚持到最后,证明这个戏很有吸引力。”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藏戏来唱藏族人的故事:〈松赞干布〉》,简要介绍了剧种、剧团及剧情等,“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英雄主义赞歌——藏戏〈松赞干布〉专家评议纪要》,摘编了专家点评的核心观点。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综合化表演。西藏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通过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青海省藏剧团原为黄南藏族自治州文工队,成立于1965年,后更名为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1998年成立青海省藏剧团,与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机构合并,二团并存,以演出藏剧为主,兼演歌舞。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演出了一批优秀的歌舞及藏戏艺术作品,如神话藏戏《诺桑王子》,藏戏《意乐仙女》、《苏吉尼玛》、《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纳桑贡玛的悲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