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伊春:“一区一品”激活群文新局面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近日,2016年中国伊春森林音乐会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北山公园隆重举行,《美丽的伊春祖国的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到大森林里来》等一首首由普通群众演唱的脍炙人口的歌曲,把观众带入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黑龙江省伊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尹景山介绍说,虽然是专业音乐会,但三分之一的节目来自于群众之中。群文节目为何能上专业音乐会的舞台?伊春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应敏表示,自2010年开始,伊春市开始进行“一区一品”群文品牌建设,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一区一品”格局现已基本形成。

伊春辖区内设有的区、县、林业局、县级市等几乎都处于大山之中,是著名的林都。2010年以前,伊春市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每年都根据时节开展包括春晚、正月十五秧歌汇演、庆祝建党、广场之夏等多种文化活动,基层单位纷纷展示各自的群文成果。经过几年的演出,文广新局发现健身舞、大秧歌、太极操等节目居多,雷同现象严重,有些老百姓虽然喜欢,但覆盖面并不广。经过调研后,该市群艺馆统计伊春有包括书法、绘画、声乐曲艺、舞蹈器乐等各类文化能人近千人分布在不同区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伊春市文广新局决定在全市开展“一区一品”活动,鼓励支持各区县和林业局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人才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

7月20日,黑龙江省合唱基地在伊春市下辖的县级市——铁力市挂牌,成为黑龙江省合唱协会唯一授牌的县级单位。铁力市骊马合唱团指挥张明超兴奋地说:“别看我们处在大山深处,但我们的歌声一样被观众认可。”这支基层演出队伍不到百人,由退休人员、工商业者、农民工组成,但久经考验、“战功赫赫”,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唱比赛拿过银奖、在第十届北京国际合唱节上拿过铜奖、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老年合唱节上拿过银奖,还上过央视《歌声与微笑》栏目。

尹景山说,“一区一品”建设本着“群众文化群众办”的原则,各区县充分发挥文化能人的作用,让文化能人领办各类群文队伍,文化部门负责提供场地、购买演出设备、规范辅导和培训及帮助打造品牌综艺晚会。

南岔区林业工人王长德从小喜欢文艺,能编能导能演的他退休后创办了南岔区红叶舞蹈团,他每天不仅领着自己团里的五六十人排练歌舞晚会,还积极辅导其他社区的歌舞爱好者,在他的积极组织下,南岔区成立了歌舞协会,会员多达百余人。与此同时,南岔区把打造歌舞晚会当作“一区一品”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推广,现在南岔区的社区、乡镇和村屯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以歌舞为主要特色的民间团体,吸纳2000多人参与其中,该区每年根据不同节庆时间打造出歌舞晚会超百场。

为了把“一区一品”活动打造成老百姓喜爱的品牌,伊春市大力推行帮扶制,相继开展了送文化下基层、文艺骨干进基层、基层文化请进城等活动,几年间已在全市范围内选派400多名优秀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社区村屯,结成帮扶对子,打造出带岭区的曲艺群文品牌、汤旺河区的剪纸群文品牌、西林区的摄影群文品牌、友好区的书法群文品牌、嘉荫县的版画和鄂伦春特色文化群文品牌等多个群文品牌。同时为了使群众文化能够提档升级,伊春市每年都为“一区一品”建设搭建培训和展示平台,在各个区县林业局设立辅导班,组织专业人才对业余队伍开展定人定点帮扶培养。

伊春市还把精准扶贫和订单式辅导进行有机结合,使群文队伍更直接更有效的吸纳营养。今年,伊春市群艺馆的舞蹈老师孙哲华格外忙,早出晚归、周六周日加班加点。年初,翠峦区有21人想学习舞蹈,通过翠峦区文化馆请求市群艺馆进行支援,孙哲华先后四次来到翠峦区,每次最少4天,最多7天,从舞蹈基础教起,通过3个多月的努力,21名学员的舞蹈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同时,在孙哲华和学员们的努力下,每位学员都创办了一支舞蹈队,而孙哲华作为这21支舞蹈队的指导老师还经常为队员们传授编舞和演出技巧。

据了解,通过“一区一品”活动,伊春市挖掘培养文艺骨干2200多人,打造了包括声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等在内的各类群文品牌90多个,参与群众近8万人次。伊春市文广新局局长张志麟说,下一步要进行再次摸底调查,了解群众的具体文化需求,然后组织文艺工作者走到群众中进行辅导培训,同时把真正优秀的基层文化能人选送到哈尔滨、北京或上海各大院团或院校进行深度培养,通过努力,争取3年内使伊春的群众文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