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俗评话《搓糍齐搓搓》
本报记者 张 婷 文/图
8月8日至13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来自广西、湖北、上海、陕西等19个省区市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700多位小曲艺演员共聚一堂,奉上8场精彩演出。
全国少儿曲艺展演旨在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少儿曲艺创演水平,发现培养优秀少儿曲艺人才。如今,这个平台对繁荣少儿曲艺事业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延续城市文化根脉
“曲艺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其历史之悠久甚至超过了梨园。”展演点评嘉宾、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表示,曲艺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应发扬光大。如他所言,此次展演全面展示了曲艺传承的良好成绩。
几名对梳发髻、着汉唐服饰的小学生表演的泉州南音《古韵传薪》,让稚嫩的泉州方言回荡剧场;由7岁的湖北女孩带来的公安说鼓子《清风源自桂花台》惊艳全场;福州民俗评话《搓糍齐搓搓》展示了福州冬至传统习俗——搓糍丸,福州市钱塘文博小学的小学生手持铙钹,用地道的方言唱出福州传统节日的吉祥喜庆与文化内涵。
曲艺是一种以方言为语言特征的艺术形式,在如今多样文化背景下,曲艺面临严峻挑战。数位曲艺名家指出,方言的遗失是阻碍曲艺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现在,福州曲艺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办法——曲艺不仅走进了课堂,更融入了家庭生活。
福州曲艺团团长陈晓岚认为,除了在校学习,鼓励孩子为家人表演曲艺更为重要。这种表演时刻,不仅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学习成果,更为家庭增加了团聚机会、拉近了情感、融洽了关系。
“看到自家孙子会说福州话,觉得他终于像个福州孩子了!”一位陪孙子参加展演的老奶奶乐呵呵地说。同时,在福州,不少外地家庭也是学习曲艺的活跃分子。不少家长反映,通过孩子学曲艺,一家人都学会了福州话,融入了第二故乡的生活,在文化上找到了归属感。
从孩童生活找灵感
与往届相比,本届少儿曲艺展演释放出更加引人瞩目的创作平台效应:50个节目中超过70%是原创作品,其中,既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题材作品,也有关注社会热点、反映孩子和家长之间情感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更有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品佳作。作品形式涵盖了30个曲种,除了有相声、评书、快板、数来宝等耳熟能详的曲种外,还有岔曲、粤曲、豫东琴书、四川清音、上海锣鼓书、绍兴莲花落等地域特色浓厚的曲种。
透过展演,参展嘉宾发现了不少创作上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曲艺作品欠缺生活实践以及对孩子的观察,导致孩子对作品内涵不理解,影响了表现。
在著名相声演员戴志诚看来,少儿曲艺作品的内容应多反映儿童生活,孩子的包袱和笑点与成人也不一样,过于成人化的内容不适合孩子。青年相声演员应宁谈到,表演时,指导老师不要让孩子刻意模仿成人,那样做会使孩子失去应有的灵气。
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认为,应多和孩子一起聊天,能聊出很多故事,其中很多内容就适合创作。对此,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表示认同,“我们应学会理解孩子,他们才是我们的创作源泉。”
当然,要想出好作品,离不开少儿曲艺教育。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指出,少儿曲艺的传承应尽量保持传统曲艺的原汁原味。“我们的很多传统自己不珍惜,曲艺不能重蹈覆辙。”黄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