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传媒网讯 丝绸之路文物保护科技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于8月16日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54家文博单位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11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丝绸之路文物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言献策。
本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和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围绕丝绸之路沿线古遗址保护、实验室考古发掘、可移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热点领域进行研讨,并分享近年来国内外文物保护方面的科研成果及保护新技术、新观念。
在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龚德才看来,文物保护和医学非常相像,都是“看病”,但前者诊疗的对象是不能说话的文物,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不断引进科技创新,从多个途径对文物“问诊”。他表示,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文物保护与科技的联系日益不可分,比如考古勘探中已借此实现了“上天入地下海”的飞跃。
作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近年在文物保护领域与科技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中以敦煌石窟与现代科技创新融合的“数字敦煌”最被外界所熟知。“今年,‘数字敦煌’展参加了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甘肃省文物局副局长白坚表示,近年来,在敦煌研究院的示范带动下,甘肃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保护机构分布不均衡、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希望与会者交流彼此研究成果,探讨研究方向,以提高此领域的保护研究水平。(冯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