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早上九点出门,晚上回来都是第二天了。”8月30日凌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演员高原看了看时间不禁感叹,“半小时前,还气力十足地站在墨玉县的舞台上为3000多人唱歌,一下台整个人其实都累得撑不住了。早前在化妆间,不少演员坐着就睡着了。从昨天到今天,跑了6个地方演了6场节目。这次来新疆,真是使出洪荒之力了!”
不过,对于这次利用年假赴新疆演出,高原并不后悔。在她看来,北京与新疆虽相隔数千里,却并不陌生。从2012年起,北京市文联就先后4次组织首都艺术家近400人次,开展以“共话京疆情,同筑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15万新疆地区的百姓现场感受到了首都文化艺术的魅力。今年8月,首都艺术家代表团80余人再次奔赴新疆,来到对口支援的和田地区,克服恶劣的天气和简陋的演出条件,传达首都人民的深情问候。
歌舞、杂技、魔术、书法、美术……首都艺术界援疆5年来,北京市文联不断吸引新演员和团队加入,做到了入疆节目年年翻新。今年,代表团就精心准备了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近40个节目,其中既有极具北京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西太平鼓、武吵子,以及京剧演唱和京胡拉唱,也有新疆民歌《玛依拉变奏曲》、《一杯美酒》,还有意大利名歌《我的太阳》唱响社区、广场,让“洋艺术”接了地气。
“因为语言不同,我们也在想办法让少数民族观众尽可能理解演出的内容。比如,尽量减少语言类节目,多安排杂技、魔术等观赏性强的演出,主持人团队不仅有北京的,还有当地的,能近距离展示给观众的都尽可能到台下交流互动等。这些都旨在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体现边疆和内地文化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思想。”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沈强表示。
“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都是北京建的,还给我们演节目,太感谢了!”8月28日晚,看完节目,走出崭新的和田影剧院,维吾尔族观众阿依古丽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了对首都人民援建和田的感谢之情,“你们带来的节目很好看,好多都是第一次见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数百名从内地支援新疆生产建设、扎根大西北的老兵们听着歌曲《父亲》,深情回忆起自己的家乡。在墨玉县北京中学,几名学生围着演员们的大巴车迟迟不愿离开,就为了跟喜欢的演员照一张合影,要一个签名……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文艺院团的演出水平很高。借助文化援疆,新玉歌舞团与北京市不少文艺院团有过合作和接触,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开拓眼界的机会。”和田地区新玉歌舞团团长尼加提·尼亚孜认为,不同地域、民族、院团之间的交流能够加深彼此的认识,促进各民族间的和谐共融。
作为从内蒙古大草原来的演员,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牧骑的蒙古族小伙斯琴巴特尔已是第二次随北京市文联的艺术家到新疆演出了。借助北京市文联搭建的平台,他与和田当地新玉歌舞团的演员成了朋友,双方还一起到台湾进行过演出。这次他带来的呼麦表演,令当地观众啧啧称奇。“我们有两年没见了,不过这里的人一眼就认出了我。从新疆、内蒙古到西藏,北京市文联持续多年开展文化援疆活动,把藏、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百姓和广大汉族同胞团结到一起,令人钦佩。”斯琴巴特尔说。
8月28日,在106岁的和田老奶奶古莱外尔·麦麦提敏家,首都艺术家不仅为老人带来了慰问金,还将北京摄影家为老人拍的照片和书画家的作品送到了老人家里。干净明亮的小院里,由北京的设计师给老人设计装修的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新家已成为全村老少聚会休闲的乐园,在这里,乡亲们可以一起聊天,并观看数字电视。今年1月,在儿子、孙女和北京援疆干部的陪伴下,古莱外尔·麦麦提敏还实现了一生最大的心愿——登上天安门城楼看看首都北京。“你们大老远从北京看我,谢谢了。”无法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古莱外尔·麦麦提敏干脆端出自家刚刚下树的新核桃,一一递到艺术家手里。
“每到一处,老百姓总是热情招待我们,所以我们不管多累心里都是甜的。”北京市美协会员崔泽培说。此次新疆之行,艺术家们走进当地百姓居住生活的社区、村庄,与这里的群众聊天,用手中的画笔、相机,记录下了一路的美好时光。几场笔会下来,崔泽培笔下的题材始终没离开过这片他第一次踏足的土地。维吾尔族老乡家种植的葡萄、石榴都成为他入画的素材。“石榴在内地被赋予‘事事如意’的美好含义,在新疆,它的含义更加深厚。希望我们国家各民族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共同奔向小康社会。”崔泽培说。(本报记者 李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