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文
院团信息化运营管理是借助信息通讯技术,以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演出、管理、决策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系统工程。借助信息化建设,院团可以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及管理效率,让管理变得准确、高效、合理。随着院团内部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思路已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院团发展。国家京剧院针对这一问题,突破桎梏、与时俱进,努力在演出运营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与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效果已初步显现。
2015年5月,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专家审核、论证,国家京剧院获得了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演出团体运营管理平台系统研发与应用”。剧院与中国传媒大学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协同推进项目,研发并运营了演出运营管理平台系统,使之成为剧院演出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平台支撑。其间,研发团队对系统程序进行了20余次修改,反复探讨并听取多方意见,力争使系统使用方便、快捷,并在管理系统PC端研发运行成功后,开发了移动APP和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剧院演出运营管理的重要平台。
归口管理,提前“排兵布阵”
成熟的演出团体演出计划一般提前一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制定完成,由此围绕计划开展的演出运营、宣传推广、票务经营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国家京剧院现有3个演出团,各团在业务开展上有较强的自主性,演出营销管理中心作为演出统筹管理部门,之前容易出现因沟通不畅、信息闭塞导致的统筹职能弱化的问题,对全院性的重点业务安排难以高效推进。
国家京剧院通过借助演出运营管理平台系统,实现了信息第一时间交互,相关部门和演出团体均在计划制定时就得到通知,从而避免了日程冲突、调配困难的局面,使剧院整体演出计划实现了归口管理,极大地推进了剧院演出计划提前合理安排。
资源整合,力争“多点开花”
国家京剧院每年承接演出和活动300余场,合理调配资源是重中之重。因剧目不同,容易导致部分演职员处于“在职不在岗”的状态。在演出运营管理平台系统上,每一场演出的参演演职员均可清楚体现,演员的演出场次、剧目、地点一目了然,给剧院合理整合资源提供了较为准确、可靠的依据,对优化档期安排、提高院团发展活力有了极大促进。
较之以往因单一剧目演出周期长,部分未参加演出的演职员“在职不在岗”的情况不同,国家京剧院可以组织这些演职员积极开展演出和宣传推广活动,既保证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确保了演职员的收入。在面临众多演出任务同时开展时,“三开台”“四开台”,剧院依然能从容应对,可以“多点开花”。
信息交互,业务明明白白
为使剧院各演出团之间、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畅通,国家京剧院应用演出运营管理平台系统的移动APP,摆脱了大量纸质文件的束缚,实现了随时随地办公,信息沟通无障碍,剧院所有演员在什么时间承接了哪些演出任务都可在系统上一览无余,管理层也可快速调取所需信息,了解最新动态,从而达到业务安排明明白白。同时,平台系统和剧院微信公众平台功能的融合,在解决了院内信息沟通的同时,也与广大观众搭建了沟通桥梁,观众可第一时间了解演出安排,与剧院留言互动,开放办院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数据分析,提供参谋助手
众所周知,数据分析可以为单位或项目的决策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由于数据统计繁琐,且需反复核准,费时费力,绝大多数演出团体尚未在演出运营管理中有效利用。国家京剧院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在演出运营管理平台系统上嵌入了数据统计模块,每一个剧目的演出场次,每一位演员的参演数量,剧院的演出场次等核心数据可随时查阅并生成分析报表,使得剧目在市场的受欢迎度,重点演出市场等情况清晰可见,为剧院了解市场动态,制定演出计划,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供了参谋助手的重要作用。
国家京剧院演出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初显效果,但探索远未结束,剧院还将整合市场资源,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国家院团的代表性、示范性、导向性,在多创造、多演出优秀艺术作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勇于突破,为成为一个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艺术院团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