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 咪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两千多年前,秦人变法图强、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建了统一的中华文明。秦王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汉承秦制,历经百余年的调整与融合,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定型,为中华文明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基础。
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总面积302平方公里,遗址保护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共有各类文物景点300余处,其中古遗址11处、古墓葬200余处。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4处,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中,不仅有大秦帝国都城遗址,还有被誉为“中国金字塔”群的九座西汉帝陵廊道绵延雄陈。西汉11位皇帝中的9位葬于五陵原上,又以汉帝刘邦长陵、刘彻茂陵、刘启阳陵最负盛名。五陵原西汉帝陵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时代序列之完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2011年建城之初,秦汉新城就树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远大目标,把弘扬历史文化作为重要使命,依托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建设“文化之城”为己任,在保护好文物遗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保护+传承+利用”的文化之城建设创新路径。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秦汉新城先后编撰了秦咸阳城、西汉帝陵大遗址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又编撰了秦咸阳宫、秦制陶作坊、西汉长陵等8项遗址展示利用规划,为文物遗址的保护利用提供了依据。自2011年启动大遗址绿化工程,先后通过征地、租地的方式,收回遗址核心区农田2200亩,对长陵、安陵、赵王如意墓周边进行退耕还林,栽种松树、柏树150万平方米。如今站在长陵眺望,这里宛如一座郁郁葱葱的都市森林。未来秦汉新城还将对五陵原上其他陵墓遗址进行绿化,建成大西安三条绿化带中最具文化特色的一条生态廊道。帝陵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不仅对陵园封土、现存文物、地下墓葬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而且提升了区域景观品质,为历史厚重的五陵原增添了雄浑、苍凉的大气之美。
事实上,在“民生之都、文化之城、田园之城、健康之城”战略发展定位下,秦汉新城的使命远不止保护,更要让文化得到传播和传承,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丰裕的“秦汉故事”素材进行充实和改造,创作生产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精品力作。2014年底,由秦汉新城和中国惠普共同投资打造的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秦汉新城正式启动,基地将聚集文化创意、传媒影视、数字创作企业300家,形成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打造中国最先进的数字文化、媒体产业孵化和传播基地,基地将共享惠普领先的云存储与云处理技术,为需要大型信息处理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持。引入惠普国际领先的非结构化大数据存储与分析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还原,让人们接触原始文化形态。此外,结合该基地大数据、云平台的优势力量,秦汉新城今年6月启动了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将高效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与此同时,秦汉新城借助秦咸阳城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打造集考古遗址展示、视觉光影秀、休闲购物于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休闲体。大秦文明园区是秦汉新城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也是树立以城乡统筹、智慧旅游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范例。项目是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游客的深度参与和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与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人文化特征的大型历史文化旅游园区,由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区、咸阳博物院区、秦文明广场区三大板块组成,已被列入陕西省重点项目。此外,秦汉新城还将规划建设戏曲小镇,根据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引进戏曲文化,传承关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小镇的规划建设是增强秦汉新城文化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在秦汉新城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心的大秦文明园区项目中,将汇聚中华文明各分支的主要精神标识和符号,通过建筑、创意文化作品、文化交流活动和相关衍生业态布局,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着力从瞻仰、警示、教育、交流、孵化等功能层面,打造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中华文明会客厅。以渭河北岸九座西汉帝陵为核心,在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建设欧洲城、波斯城、中亚风情小镇等,打造人类文明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研究中心,最终实现搭建文明会客厅的目标。